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2日报道:为缅怀孙中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值此孙中山先生诞辰159周年之际,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和平 奋斗 救中国——孙中山北上”主题活动,通过文物文献展与学术交流等形式,重现孙中山先生生命最后阶段的爱国征程。
主题活动包括《和平 奋斗 救中国——孙中山北上文物文献展》开展仪式和“和平 奋斗 救中国——中山精神的时代传承”学术交流活动暨“孙中山《实业计划》与上海孙中山故居馆藏图书文献”专题数据库一期成果专家咨询会两项内容,多维度呈现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遗产与时代价值。
![]()
走进展览,叙事主线聚焦于1924年孙中山先生抱病北上的140余天。当时,积劳成疾的孙中山先生为谋求国家统一、实现民族独立,毅然从广州启程,发表《北上宣言》;在上海召开记者会重申政治主张,途经日本时传递“平等联合”的愿景,经天津短暂滞留抗争后,最终抵达北京留下临终嘱托。百余天里,他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奔走呼号,演讲振聋发聩,宣言掷地有声,“和平、奋斗、救中国”的临终期盼,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
![]()
此次展览通过挖掘馆藏珍贵文物与文献,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
![]()
多件首次亮相或极具纪念意义的文物,成为展览的“高光亮点”。一件由广州总商会、广州市商会联合赠予的银杯为首次展出。杯身正面“统一先声”四字,凝练了各界对孙中山先生北上壮举的支持与期盼。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中诸多欢迎物件与新闻报道,共同印证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的广泛认同。
![]()
一张前门车站的老照片,更定格了1924年12月31日的动人场景——当日下午4时许,孙中山先生抱病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来了北京各界200余团体、约3万名群众的热烈欢迎,亲历者回忆“其欢迎之热烈,直把雪晴后的冷气忘却”,字里行间尽显民众对民族希望的热切期盼。
![]()
孙中山先生1925年病危时订立的三份遗嘱——《国事篇》《家事篇》和《致苏联遗书》,本次展览中,拿出了《国事篇》和《家事篇》原件。这两份由汪精卫、鲍罗廷等人笔录、1925年3月11日正式签署的文件,承载着先生的家国情怀。《国事篇》中,他强调联合国际力量、唤起民众共同奋斗,明确主张落实《建国方略》、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召开国民会议;《家事篇》则尽显革命者的无私品格,“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
“家嘱中提及的住宅,正是如今位于香山路的上海孙中山故居,而文中提到的5000余册书籍,也完整收藏于此,成为研究孙中山思想的珍贵历史文献。”工作人员的讲解,让观众对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理解。这些书籍与故居本身,共同构成了传承中山精神的重要载体,也让本次展览的历史叙事更具现场感与厚重感。
此外,“孙中山《实业计划》与上海孙中山故居馆藏图书文献”专题数据库一期成果专家咨询会于当天召开。该专题数据库是在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指导下、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全力支持下,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上海图书馆共同打造,收录与《实业计划》紧密相关的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孙中山藏书、文物及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
专家咨询会上,各位专家围绕数据库一期成果情况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专家们认为,该数据库立足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馆藏优势与上海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实现了文物内涵与文献价值的双重呈现,为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脉络提供了宝贵资料。
据悉,专题数据库将于2026年11月12日全部完成并上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