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到离谱的技术,往往有两种命!
要么成为孤品,要么成为过渡。
华为 Pura80 Ultra 的“一镜双潜望”,明显属于后者。
2899 元一个备件,贵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把相机厂商外包来的整套光学搬进手机里。
你要是手机摔一下,把这个镜头摔裂,直接相当于一台真我 GT8 或一台红米 K90 标准版没了。
![]()
能这么烧钱,说明华为当时是真想用它“顶”市场一波。
但这事最有意思的是,是它从一开始就不是最终形态,只是华为为了卡位影像高端市场的临时方案。
回头看Pura80的发布会,Pura80 Ultra 的气势确实够足。
一个潜望镜里塞两组光学结构——3.7 倍和 9.4 倍。
再挂一个 1/1.28 英寸的大底长焦传感器,说是重构光路,这话一点不过分。
它的拍照体验确实也是强。
长焦的进光量大得离谱,不靠算法硬拉 ISO,也能稳稳拍亮。
![]()
甚至还上了《时代周刊》的年度最佳发明榜,这在手机圈算相当硬核的认可。
但你要知道,硬核的地方,不代表量产就顺。
相反,越硬核越难量产。
供应链那边的消息很有意思:华为当时其实有两个方案在同时跑。
一套是连续光变,一套就是现在这套双潜望。
最后为什么选了后者?
不是因为更强,而是因为前者良率没法看,想塞进手机还差临门一脚。
![]()
所以双潜望上了。
也因此,它有两个天然短板:
焦段切换需要软件衔接;
模组太复杂、良率太低、成本太高。
换句话说,这东西属于“能用,但不够优雅”。
能强跑,但不是最优解。
可华为当时没时间等最优解,只能用一个够用、够硬、够炸裂的方案先占坑。
而真正的“终极形态”,早就在路上了。
![]()
华为这两年的专利你去翻,会发现连续光变的专利布局密密麻麻。
最新那批专利里,最关键的是“二次折射结构”。
这玩意最大的意义是——终于能让连续光变做到又薄、又稳、又能覆盖 3× 到 8× 的核心焦段。
它就是双潜望的反方向:不堆模块,而是做结构创新。
不拼机械复杂度,而是拼光学设计能力。
这类技术一旦成熟,有两个直接变化:
手机长焦模组会大幅变薄;
拍照焦段切换不再跳、不会糊、不会黑场,真正“像相机一样”。
这才是华为想打的那张牌。
![]()
也是明年华为 Pura90 系列最值得期待的点。
连续光变 + 华为自家的 XMAGE + 麒麟 9 系列芯片,这套组合拳一旦成型,是那种“影像体验直接换代”的级别。
尤其是麒麟 9030。
如果再带主动散热、GPU Turbo、再加上鸿蒙 6.1 的调度体系,那影像计算的能效会被重新塑一遍。
算法的释放度会更高,夜景、HDR、多帧合成的上限都会被拉上去。
更猛的是电池。
现在各种爆料指向一个不太可能的数字:7000mAh。
如果真上了,那 Pura90 Ultra 会变成影像旗舰里的“续航怪兽”。
这也是华为这两年沉淀出来的打法:影像冲顶,续航补短,硬件一手抓、底层系统另一手抓。
![]()
尤其在封闭生态内优化,优势会被放大得异常明显。
至于已经买了 Pura80 Ultra 的人,大可不必焦虑。
这款机子是一镜双潜望的“首发纪念款”,体验仍然是现阶段顶级。
等未来几年看,说不定它还会像当年的 Mate 40 Pro+ 一样,成为二手市场上的罕见货。
技术迭代不是背刺,而是正常的行业节奏。
华为这次的操作更像是——为了抢占影像话语权,选择用一个足够惊艳的过渡技术,把时间先换回来,然后再用连续光变把棋盘翻一次。
接下来高端影像领域的竞争,会从“长焦强不强”转向“焦段能不能连续”。
这才是真正的大决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