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美国高达50%的关税制裁,一边是中国与美国同步停止加征关税的从容,全球经贸博弈中,印度的处境显得格外尴尬。
10月24日,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柏林会议上的强硬表态,看似彰显态度,实则难掩其战略困境。过去几个月,美国两轮关税叠加,让印度核心出口领域遭受重创。
而印度媒体的自嘲更是戳中要害:“中国能做到的,印度为什么不行?”答案藏在几十年的战略布局与现实约束中——当中国靠完整产业体系从容应对贸易博弈时
印度却深陷制造业停滞、对华依赖加深、联美战略破产的多重困境。
2025年8月,莫迪赴华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标志着印度对华政策从“联美制华”转向“务实联华”,这场战略转向的背后,是实力差距下的现实选择。
一、战略鸿沟:长期布局与短线思维的博弈差异
中美印三国在贸易博弈中的表现,本质是战略思维的差距。中国的从容自信,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长线布局。
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就启动“脱敏、分散备战”策略,在稀土、大豆等关键供应链上构建反制能力。
如今中国垄断全球近90%的重稀土永磁体生产,精炼加工能力更是无可替代,这成为贸易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11月10日,中国与美国同步实施停止加征关税的措施,正是这种战略底气的体现——既有实力对抗,也有底气谈和。
印度则深陷短线思维的困境。其政治根基决定了,每一次外部压力到来,政治精英的首要选择是安抚选民,而非布局未来。
![]()
莫迪政府2014年喊出“印度制造”口号,目标是让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25%,但截至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14.7%,甚至低于2010年的18.3%。
十年间,制造业就业岗位净减少1566万,产能利用率常年不到75%,产业布局沦为口号。
印度媒体看清了表面差距,却没看透本质:中国的强硬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韧性供应链的基础上。
当特朗普重返白宫,中国已多线铺开应对布局,而印度只能在被动中仓促应对。
二、经济困局:制造业停滞与对华依赖的悖论
“对华脱钩”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现实数据狠狠打了脸,印度经济早已陷入“对抗中国越狠,对华依赖越深”的悖论。
2024-25财年,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骤降至3.53亿美元,仅为上一年度24亿美元的七分之一,不足2020-21年440亿美元的1%。外资撤离的背后,是制造业的持续停滞。
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公共管理、建筑、金融等服务业,制造业始终难以挑起大梁。2023-24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180亿美元。
中国再次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至850亿美元。
这种逆差的根源,是印度对中国关键供应链的高度依赖。印度制药业号称“世界药房”,但90%以上的活性药物成分需从中国进口;
莫迪政府重点扶持的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产业,93%的稀土磁体依赖中国供应。
2024-25财年,印度仅稀土磁体就进口了约870吨,总价值超30亿卢比。一位印度电动汽车企业高管坦言,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这种依赖是绝对的。
更讽刺的是,为遵守中国的合规要求,印度企业已开始提交终端用户证明,承诺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仅用于国内生产,不再出口至美国。曾经喊着“脱钩”的印度,如今不得不主动绑定对华供应链。
印度教民族主义经济组织“司瓦德希觉醒运动”全国召集人阿什瓦尼・马哈詹的质疑,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呐喊:“印度怎么能接受美国的转基因和其他农产品进入国内?
”呐喊背后,是本土产业薄弱、不得不依赖外部供应的现实。
三、战略幻灭:美国关税霸凌与谈判筹码的流失
印度“联美制华”的战略构想,最终被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彻底击碎。曾经的“天然盟友”,如今沦为美国关税霸凌的重点打击对象。
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制裁步步紧逼。8月1日,美国率先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随后,又以“惩罚印度采购俄油”为由,额外加征25%惩罚性关税,两轮叠加后税率高达50%。
这一制裁直接命中印度软肋,半导体、药品、农产品等核心出口领域遭受重创。2024年,美印商品贸易总额约为1292亿美元,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达457亿美元,特朗普政府正是以此为借口施压。
为换取美国豁免,印度选择主动让步,甚至不惜自损谈判筹码。路透社引述业内消息人士称,印度炼油企业正准备大幅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量,以遵守美国对俄新制裁。
![]()
但这种让步并未换来预期回报。特朗普直接叫停了原定8月25-30日的第六轮美印贸易谈判,放任50%的惩罚性关税生效。
印度的妥协,反而让美国得寸进尺——既然能源领域能让步,贸易领域自然可以提出更多要求。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阿什利・泰利斯直言,印度陷入了一个陷阱:为迎合美国减少俄油进口,却不能公开承认,否则就像向勒索投降。
印媒的讽刺更是一针见血:特朗普与普京关系不错,却从未停止对俄制裁,印度指望靠私交换特权,终究是幻想。
一夜之间,印度看清了现实:在特朗普的利益至上逻辑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谓“印太战略”中的伙伴关系
不过是美国遏制对手的工具,当印度失去利用价值,便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四、务实转向:管控式竞争与联华破局的选择
“联美制华”战略破产后,印度终于转向务实,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一场“管控式竞争”的对华新策略逐步成型。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赴华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并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这一举措被外界视为印度对华政策转向的关键信号,标志着“务实联华”时代的到来。
为这场会晤,印方做足了前期铺垫。6月底和7月初,印度防长、外长先后访华,随后宣布恢复对华旅游签证,一系列密集动作释放出缓和关系的强烈意愿。
印度的“管控式竞争”策略,核心是在合作与对冲之间寻找平衡。它并非要与中国全面结盟,而是通过拓展合作、构建韧性供应链,在降低对华依赖的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
![]()
面对印方的善意,中方也作出积极回应,宣布恢复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神山圣湖朝圣的安排,这一举措赢得印度媒体的广泛肯定。双方的相互示好,正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
这种转向背后,是印度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在制造业停滞、外资撤离、对华依赖加深的多重压力下,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是保障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
但印度的转型之路并不轻松。长期以来的短线思维、制造业的先天不足,以及国内的政治压力,都让其难以像中国一样进行长远战略布局。正如专家所言,印度有成为大国的潜力,但缺乏将潜力转化为实力的长期坚持。
国际博弈的本质,从来不是口号的响亮程度,而是准备的充分程度。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布局工业链、供应链和能源链,才有了今天的博弈底气;
而印度在口号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只能在被动中寻找破局之路。
莫迪政府的务实转向,是现实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但要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印度还需要摆脱短线思维,沉下心来补齐产业短板。否则,在未来的全球博弈中,仍难逃被动应对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