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1月10日文章,原题:在与中国关系的问题上,英国恐怕会重犯“脱欧”的错误副题:伦敦若任由反华姿态左右政策,恐将重蹈覆辙英国再度让国内政治表演凌驾于战略思考之上。最新的歇斯底里围绕所谓“中国间谍”活动及北京在伦敦新建使馆的计划,暴露出英国外交政策正面临风险——其决策依据逐渐偏离冷静的战略考虑,转向政治表演。后果可能严重:英国正走向重蹈“脱欧”覆辙,为短期的民粹主义收益而牺牲长远的国家利益。
美国带来的动荡正改变全球秩序,扰乱贸易、关税乃至长期的同盟关系。对英国而言,理性选择应是保持战略距离并拓展更广泛的伙伴关系网络。但英国的政治气候令这种平衡几乎不可能实现。批评英国与中国接触的人急于将任何合作定性为危险行为,这使得伦敦面临仅剩一个选择的风险:依赖华盛顿并几乎自动地与美国立场保持一致。中方的任何声明都会被反射性地解读为威胁,任何(与中国)对话的尝试则被斥为软弱。
遗憾的是这一切似曾相识。当初英国“脱欧”就是靠口号和情绪推动。多年后人们清楚地看到,“脱欧”的经济和外交成本当时被严重低估了,现在英国变得更穷更孤立。
如今,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正面临演变为下一个“英国脱欧”的风险。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疏远,不是出于审慎的战略考虑,而是源于政治上的条件反射。其结果将是英国在最无力承受之际,进一步陷入自我孤立的境地。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致命后果并非来自北京,而是源于英国自身。将接触等同于绥靖的思维定式正危及英国的长期国家利益。讽刺的是,“脱欧”后,那些反对深化对华伙伴关系的批评者,正将英国的选择逼向美国是唯一主要伙伴的境地。这并非战略,而是依赖。从加沙到关税再到如今的中国问题,英国真的要在每个重大议题上与华盛顿步调一致?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英国形象。一是娴熟的外交玩家,精于平衡与务实,能以微妙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正因如此,北京曾寻求与伦敦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寄望于其独立的判断力。另一种英国是美国的追随者,其外交政策仅仅是作为华盛顿的附庸才有意义。如今,后一种观点似乎日益得到印证。
2012年初抵英国留学时,吸引我的不仅是其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和韧性,更重要的是其开放包容。在完成博士学位并成为国际政治学教授的那些年,我目睹了英国相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衰退以及戏剧性“脱欧”。如今的英国已不复当年那般开放包容,任何与中国有关联者——无论是学生、学者、科学家还是合作者——都日益受到怀疑。最终我厌倦了这种氛围,在英生活13年后选择离开。
如今,作为局外人观察英国政坛的动荡,我看到以前的那种政治与经济斗争仍在持续。若无可信的增长战略,英国将无力承受与全球机遇隔绝的代价——而任何明智的繁荣计划都需与中国开展合作。
英国政界正重蹈“脱欧”覆辙,任由反华姿态主导政策走向。这个已与欧盟分开的国家,如今又面临疏远中国的风险,自我受限,以致近乎完全依赖华盛顿。如果伦敦继续将接触等同于投降,在权力格局重塑、竞争日益激烈、灵活应对至关重要的当今世界,英国恐将陷入更严重的孤立。(作者曾敬涵是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乔恒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