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主席,他的伟大早已刻进每个中国人的心底。可鲜为人知的是,曾长期负责他保健工作的医生王新德,晚年回忆时仍感慨不已:“单看身体底子,主席实在算不上强健,能活到83岁,完全是靠着超凡的意志铸就的奇迹。”
![]()
这份感慨绝非空谈。早年在湖南求学时,毛主席就因家境清贫、环境简陋,常受感冒、疟疾侵扰,青年时期的艰苦岁月,让他的体质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而真正让身体承受极限负荷的,是那些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转战南北,毛主席跟着队伍风餐露宿,常常以山洞为房、以野菜为粮。长征刚过于都河,他就因疟疾复发、行军劳顿虚弱到不得不坐上担架,同行的还有腹部重伤的王稼祥、身体不适的张闻天。那段艰难的行军路上,担架成了特殊的“会议室”,三人在颠簸中反复商议革命前途,在黄平橘园的担架上,张闻天与王稼祥更是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埋下伏笔。彼时的医疗条件简陋到极致,小病硬扛、大病靠草药缓解,这样的损耗对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日子同样充满艰辛。尽管后来有了白求恩参与创建的医院,柯棣华担任院长的国际和平医院,还有能自制四十多种药品的光华制药厂,但毛主席的工作强度丝毫未减。一盏油灯、一张木桌,就是他的战场,工作人员回忆,他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埋首案头,饿了啃几口粗粮,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眼睛布满血丝、头晕目眩是常事,可只要听到紧急军情,立刻就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那间不足35平方米的作战室,见证了毛主席超乎常人的付出。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他用621天指挥了三大战役,亲手起草197封作战电报,其中淮海战役就有64封,电报上“AAAA”的标记代表着“十万火急”。每天工作16到18小时成了常态,曾有一次连续两天两夜未合眼,实在撑不住了就在椅子上靠片刻,醒来又立刻拿起笔。身边同志劝他休息,他总是摆摆手:“前线战士在流血牺牲,我这点熬劲算得了什么。”那时的他,饮食极不规律,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不过是粗粮咸菜,常常是饭菜放凉了才想起吃。
新中国成立后,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全国建设、外交周旋、党内事务,桩桩件件都牵动着他的心。他依旧保持着熬夜工作的习惯,常常凌晨两三点才休息,上午十点后才起床,这种颠倒的作息让保健医生忧心不已,反复劝说调整,他却常说:“全国人民都在盼着搞建设,我哪有时间睡懒觉。”
毛主席的饮食向来简单,不恋山珍海味,最爱糙米饭、青菜,偶尔想吃一顿红烧肉,还曾打趣说“隔三天吃一顿红烧肉,就能打胜仗”。可因为工作繁忙,他吃饭从无定时,常常是饭菜端到桌前,手里还捧着文件或书籍,眼睛盯着书页,筷子半天不动,等想起吃饭时,饭菜早已凉透。贴身警卫张耀祠回忆,主席的卧室里,床上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堆着书,哪怕是除夕,也常常伏案读到深夜,饭菜要工作人员反复催促才肯吃几口。
![]()
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一生承受的精神重压。从革命初期的白色恐怖,到长征路上的生死攸关,再到建国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他始终独自扛着最重的担子。长期劳累让他晚年患上了高血压、关节炎,后来还患上白内障,视力严重下降。可他从不把这些当回事,医生劝他治疗,他总淡然说道:“这点小毛病,不影响工作就行。”1975年做白内障手术时,他坚持用国产器械,还让工作人员播放《满江红》,手术刚结束,蒙着纱布就提笔写下鲁迅的诗句,头脑依旧清醒敏锐。
![]()
就是这样一个不具备长寿条件的人,却活到了83岁高龄。这背后,固然有保健医生的精心照料,但更多的是精神意志的支撑。他心里装着的是全国人民,是未竟的革命事业,这份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这份钢铁般的意志,让他战胜了身体上的所有痛苦与疲惫。
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回望毛主席的一生,怎能不令人心生感慨?他的长寿,从来不是靠优越的条件,而是靠对家国的挚爱、对信念的坚守。这样的伟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