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无倚仗了?美大搞军事推演失败后调转话锋,喊出支持台统一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来和大家聊聊美媒对中国军力的推演,近期美国很多重要智库在预测台海危机,他们不断地呼吁台海休兵,从以前的不支持台独,到现在的反对台独,再到如今支持中国统一。
美国看准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他们已经没有心力再到中国延安台海附近兴风作浪。此前美国智库一度笃定:解放军导弹撑不过21天台海战事,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僵局。这个被美军奉为战略依据的判断,却被一组卫星图像彻底击碎。
中国136个导弹相关设施的动态,藏着他们没看透的关键底牌。近期,美国媒体再度聚焦中国导弹数量,试图解读这组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
CNN最新报道显示,其旗下视觉调查团队通过持续追踪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探测到,中国境内存在136个与导弹或火箭相关的设施。
![]()
更令美方意外的是,这些设施并非静态的库存点,围墙外的新建厂房、延伸的铁路专线,甚至场坪上不断更迭的设备痕迹,都印证着前所未有的扩张速度。
依据CNN公布的卫星数据,这136个设施中,超六成在过去几年间出现明显扩建迹象。2020年初至2025年11月,这些设施的总建筑面积增加超21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365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
需说明的是,该数据为CNN基于卫星图像的统计结果。单纯的面积扩张还不足以颠覆认知,真正让美方震惊的,是设施内的生产动态。
卫星图像清晰捕捉到,多个厂区外场坪上整齐码放着大量圆柱形物体,熟悉军工生产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处于生产或测试阶段的导弹弹体。
这些弹体并非库存积压,而是刚下线等待测试的新品,场坪上穿梭的转运车辆和吊装设备,直观暴露了生产线连轴转的饱和状态,产能与库存的同步攀升已成既定事实。
这一发现之所以让美方坐立难安,根源在于它直接推翻了美国智库此前奉为圭臬的台海战争推演结论。
![]()
2023年初,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场针对性兵棋推演,这场推演被美军部分研究机构视为台海作战的“参考模型”,其设定的时间线与战场态势,对后续部分对台战略讨论产生了影响。
推演设定时间为2026年,场景为解放军发动对台行动、美日联军随即介入。该智库以解放军作战视角为基础,将整个战役划分为三个阶段:乐观版为期7天,基本版为14天,悲观版则长达21天。
而推演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解放军导弹库存存在刚性上限。美智库判断,21天是解放军导弹消耗的关键临界点。
![]()
一旦战事持续超过21天,有限的库存将消耗殆尽,解放军的战役节奏会彻底崩盘:远程火力无法覆盖登陆场,登陆部队得不到有效支援,原本的进攻态势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通俗来讲,在美方预设的战局剧本中,解放军打满3周就会陷入“无弹可用”的绝境。
这份推演报告对美军后续对台战略布局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典型的便是“豪猪模式”的持续强化,其核心是给台湾岛密集布设防空导弹、机动火炮等防御武器,试图用“刺猬阵”阻挡登陆;
另有美军官员提出“地域景观模式”,计划在登陆可能区域预先埋设地雷、部署自爆无人机,即便解放军登陆,也要陷入处处是陷阱的消耗战。这一系列战术设计,与“解放军导弹撑不过3周”的预判存在明显关联。
![]()
但卫星图像勾勒的现实,却给美方的战略剧本泼了一盆冷水。他们发现,那些原本被认定为“固定库存点”的设施,早已完成向“高强度生产线”的转型。
更关键的是,这些设施并非集中在某几个军工基地,而是从东北老牌兵工城到西南新建装配厂,形成了分散且联动的生产网络。
这种布局背后,是中国导弹制造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早已脱离“打光一批就停滞”的传统模式,进入“边战边补”的持续供应状态。
![]()
对美军而言,这才是最棘手的现实:即便台海爆发冲突,解放军的火力不会如他们设想般在3周后枯竭,反而能依托全国性生产网络实现动态补给。
这一现象更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军工实力的认知,常被外界认为停留在传统思维中。美国知名军事网站“战区”曾有文章提及;
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新式武器发展节奏多次表现出意外,而这次卫星图像显示的产能规模,也冲击了他们对中国工业能力的固有判断。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军工早已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在导弹产能持续攀升的同时,制导精度、突防能力等核心性能也在不断升级,而支撑这一体系的,是中国独有的完整工业基础。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持续生产能力的底气何在?答案藏在供应链的自主性上。导弹生产所需的关键材料,小到制导系统依赖的精密芯片,中到弹体壳体所需的高强度钛合金,大到推进系统用的固体燃料。
中国已构建起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大幅降低了外部依赖。这种自主保障能力,意味着生产节奏具备较强抗干扰性,这正是让美方高度关注的核心所在。
![]()
回溯来看,美国智库过去在台海兵推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便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工业韧性。他们始终用冷战时期“弹药库存决定胜负”的思维看待中国,却忽略了中国作为工业大国的独特优势,战争准备模式已迈入“工业实时补给”阶段。
这种模式的威力在于,即便冲突持续时间超出预期,解放军依然具备持续输出战力的能力。美方精心设计的“豪猪阵”“陷阱区”,本质上是针对“有限火力”的防御策略;
可当对面拥有“源源不断的远程打击能力”时,这些静态布防终究难以抵挡持续消耗。美国智库的误判,本质是低估了中国“工业实时补给”的战争准备逻辑。
![]()
当“边战边补”的火力支援取代“库存消耗”的旧模式,当全链条自主的工业体系支撑起持续战力,台海战局的力量天平早已悄然倾斜。
![]()
那些寄望于“21天弹尽粮绝”的战术设计,终究难以撼动大国维护主权的底气,这便是卫星图像背后,最让美方焦虑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