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官网静静更新了一封沃伦·巴菲特致股东的谢幕信。没有煽情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宣言,95岁的沃伦·巴菲特只是平静地写下:“是时候把笔交给下一任了。”
![]()
他宣布正式停止亲自撰写股东信,把工作交给团队接班人,同时将1800股A类股转换为2700万股B类股,分捐给四家家族基金会,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大规模慈善捐赠,。
这封信像他本人一样克制。在信中他提到1938年差点死于阑尾炎时的修女、提到和查理·芒格长达64年的友情,也写到自己在奥马哈的老家、从未更换的办公室。但人们最好奇的,其实是另一个事实——95岁的巴菲特,还在每天去上班。
他依然每天清晨起床,读几个小时的报告和报纸;依然能记得几十年前的数据和故事;依然会在股东大会上即兴回答上百个问题,语速平稳、思路清晰。在一个人人都谈“退休自由”的时代,他近百岁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
01
“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独特的节律
巴菲特的生活方式,几乎是所有营养师的反面教材。
他每天喝可口可乐,早餐常常是一袋薯片或麦当劳香肠饼;喜欢冰淇淋、汽水和炸鸡,几乎不碰蔬菜。他笑称自己“吃得像六岁小孩”,并坚信“如果你在美国平均寿命78岁时吃得开心点,也值了”。
![]()
沃伦·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办公室里享用麦当劳早餐三明治。
可这套“儿童菜单”似乎并没有让他早早衰老。相反,他在九十多岁时仍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巴菲特每天早上阅读4小时以上,从《华尔街日报》到公司年报,几十年如一日。他热爱打桥牌,每次都全情投入,甚至会和比尔·盖茨线上切磋;他和家人、合伙人的关系亲密稳定;他几乎不远行,喜欢呆在奥马哈的小镇。
在外人眼中,这种日子简单到近乎“无聊”。但对巴菲特来说,这种稳定的节律,正是他能长期保持清醒、平衡、心态平和的秘诀。他曾说:“我每天起床都期待去做我喜欢的事,这让我感觉像是永远在度假。”这种“心理上的年轻”,比任何维生素都更强大。
02
巴菲特的抗衰秘诀
如果把巴菲特的日常习惯拆解开来看,会发现支撑他高龄仍能全情投入的力量,恰恰对应了当代长寿研究里最有说服力的三大因素:
良好的社交关系、持续的脑力刺激、积极的心理状态。
关系的力量
美国布里格姆杨大学的社会学家Julianne Holt-Lunstad团队曾做过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整合了308项、共30多万人的数据:
社交连接紧密的人,其生存概率比社交孤立者高出50%。(OR=1.50,95% CI 1.42-1.59),且这种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初始健康状态和随访周期中都保持稳定。更关键的是,社交关系的“质量” 比“形式”更重要:像巴菲特那样涉及社交整合的复杂测量(比如同时包含婚姻状态、社交网络规模与参与度),对生存概率的提升效果最显著(OR=1.91,95% CI 1.63-2.23),而单纯“是否独居”这类二元指标的影响则弱得多(OR=1.19,95% CI 0.99-1.44)。
![]()
功能型社交关系强的人,存活概率比弱的人高 45.6%。
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长寿,不仅取决于他吃得多健康、运动多少,还取决于——他是否有人能一起笑、一起聊。
巴菲特几十年来保持着稳定的友谊:他和查理·芒格的合作超越了利益,是思想上的共鸣;他与奥马哈的邻居朋友、记者、同事保持着朴实往来;他对家人慷慨但不溺爱,让亲情成为他情绪的稳定器。这种长久、深度的社交网络,正是支撑他抗衰的心理免疫系统。
![]()
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
脑力活动
哈佛大学的“老年认知研究(Religious Orders Study)”和芝加哥Rush大学的研究发现,频繁参与认知活动(如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玩纸牌、拼图等)的人,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 认知活动得分每提高1分,患病风险就下降33%(风险比 HR=0.67,95% CI 0.49-0.92)。更细致的分析显示,这种保护作用不仅体现在 “预防发病”,还能延缓认知衰退:在控制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后,认知活动得分每提高1分,全球认知功能的年下降速度减缓 47%,工作记忆下降速度减缓 60%,知觉速度下降速度减缓 30%。
![]()
巴菲特95岁仍能清晰回忆87年前的细节,与长期认知刺激相关 —— 大脑和肌肉一样,越主动使用(如分析财报时的深度思考、讨论项目时的逻辑梳理),神经回路越活跃,认知功能的持续就越长。
乐观心态
美国国立老龄研究所(NIA)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大型(分别跟踪了 69744 名女性和 1429 名男性)研究发现:乐观程度最高的群体,不仅整体寿命更长,活到85岁以上高寿的概率也显著更高。在女性群体中,乐观程度最高quartile比最低 quartile 的人活到 85 岁的概率高 50%(OR=1.5,95% CI 1.2-1.7);在男性群体中,乐观程度最高 quintile 比最低 quintile 高70%(OR=1.7,95% CI 1.1-2.6)。
![]()
男性中乐观程度越高,活到 85 岁以上的概率越大,最乐观的男性活到 85 岁的概率是最不乐观的 1.7 倍,效果比女性更明显且稳定。
更重要的是,即便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乐观心态仍能带来独立的 “长寿红利”—— 在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乐观得分每提高1个标准差,女性寿命延长6.1%,男性延长4.5%。
这也契合巴菲特的状态:不为失误懊恼,只总结规律;不沉迷财富数字,而更享受“做决定”的过程;把慈善当作快乐延续,而非负担。心理学上称之为“积极调节能力”——能把压力转化为意义,把年龄当成经验,而不是限制。这,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抗衰秘诀”。
这些结论并非孤立存在,之前对全球百岁老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无论是日本冲绳的百岁老人、意大利撒丁岛的长寿群体,还是美国的 “超级百岁老人”(年龄超110 岁),他们共同的特征之一就是 “强社交连接”—— 要么与家人保持紧密互动,要么在社区中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大多保持着 “持续动脑” 的习惯,比如做手工、参与社区讨论、甚至学习新技能;而积极的心态更是普遍特质,他们很少抱怨衰老,反而能在生活中找到简单的乐趣。这些发现说明 “社交+认知+乐观” 的组合,是跨越地域、文化和财富差异的 “通用长寿配方”。
研究超级老人25年后,科学家发现他们大脑强于常人,血浆 p-tau181 水平更低,记忆力超好
03
长寿科技向前,“慢哲学”更显珍贵
和巴菲特近乎 “佛系” 的抗衰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全球抗衰产业早已是一片火热的探索场,不少富豪和投资家在这个领域砸重金布局。硅谷创业者布莱恩・约翰逊每天服用近百种补剂,用算法精确管理睡眠、心率和饮食,试图将生物年龄逆转到18岁;谷歌创投支持的 Calico 公司,利用AI分析海量基因数据,寻找与长寿相关的遗传标记;比尔・盖茨和杰夫・贝索斯共同投资的 Altos Labs,砸下数十亿美金押注 “细胞重编程” 技术,希望通过逆转细胞衰老实现 “返老还童”。
![]()
Sam Altman大手笔花了1.8亿美元投资生物科技公司Retro Biosciences,研发延缓死亡的方法。
这些探索并非没有意义 ——Calico 已在实验室中发现多个可能延长寿命的基因靶点,Altos 的细胞重编程技术也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了器官功能的部分恢复,而约翰逊的个人实践虽争议颇多,却也为 “精准抗衰” 提供了更多数据参考。
这些先进的技术与巴菲特的 “生活抗衰术” 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反而可以成为互补的选项。事实上,当前抗衰领域的前沿研究越来越强调 “科技+生活方式”的协同作用。对普通人而言,可以像巴菲特那样,先把社交、阅读、乐观这些 “基础项” 做好,再根据自身条件尝试适合的科技手段,反而有可能让抗衰效果更显著。
04
高质量长寿的本质,是“长期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与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一样,投入、长期持有、耐心等待。
从科学角度看,先给生命力搭好底子:稳定的社交提供情感滋养,减少孤独带来的生理损耗;持续的认知刺激保持大脑灵活,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积极的心态降低应激反应,保护心血管和免疫系统。
全球对百岁老人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长寿是一种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积累的 “复利”,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学习巴菲特的 “长期主义”—— 把对生命的呵护融入每天的生活,不急于求成,不焦虑当下,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 “长寿复利”。
正如巴菲特在谢幕信里所说的:“Berkshire’s individual shareholders are a very special group who are unusually generous in sharing their gains with others less fortunate. I enjoy the chance to keep in touch with you.” ——当一个人能在关系里感受到价值,在分享中获得快乐,他的生命自然会向光而生,永远不会真正老去。(编辑微信:sikaozhe2035)
撰文|林夏 . 编辑|思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