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轮到:D-30榴弹炮。如今它虽然已不再生产,但仍然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频繁可见。在轻型牵引野战钢制榴弹炮这一领域,它就像当年的ZIS-3一样,成为了最完备、最值得改进维护的设计;去做一款全新的替代品已没有多大意义。
![]()
苏联轻型牵引榴弹炮发展的顶点——传奇的D-30。它是后苏联地域冲突中最为活跃的参战装备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炮架在一众牵引炮中极易辨认。在特别行动(SVO)前,它曾是空降兵(ВДВ)唯一装备的榴弹炮,并且成为许多炮兵的新兵训练入门。今年D-30迎来65周年——也正是为庆祝这一纪念日而写下此文。
M-30在卫国战争时期对苏联来说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榴弹炮,但像任何武器一样它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近2.5吨的重量导致在阵地上机动困难,炮组需费力转动炮身,因此为便于迅速转移火力通常不得不增大仰角来调整牵引线。其次,存在一些陈旧且设计不佳的部件:瞄准装置结构复杂,会产生高达0.002的误差;上下炮架之间采用了“碟形弹簧”(Belleville springs)的结合,这在低仰角射击时会降低精度;照准机构的操纵元件布置在炮尾两侧也不够合理;采用了过时的活塞式闭锁(piston breech)。
![]()
leFH 18 10.5公分 榴弹炮“10.5-cm-leichte Feldhaubitze 18”
第三,再谈射程——对师级火力体系来说射程不够,当师的攻击或防御纵深变大时这一点尤为突出。早在战争期间,德军就已装备可射程达12.3公里的轻型“leFH 18/40”榴弹炮,并研发出可达15公里的型号(谁也没料到在五十年代,人们不会预见到到了21世纪,105毫米火炮仍可能大规模使用源自1910年代的发射药/弹药配置)。
![]()
M-30志愿军序列
![]()
彼得罗夫,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54年4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第598-265号命令,指示“彼得罗夫,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领导的OKB-9研制替代M-30的方案,而且并不一定要完全是新系统,也可以对现有火炮进行深度现代化改造。但后者未能奏效:想要合理实现全方位射击(环射)并不现实。既然如此,决定研制一套真正的新体系——把榴弹炮安装在来自试验型100毫米反坦克炮D-60的三脚炮架上,该炮架在行进状态下可折叠收于炮身下方,从而在行军时减小武器体积。
![]()
为此我们还得回溯到战前年代。根据现有资料,最早发明多支撑点(多脚)炮架以实现环射的,是法国人;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把这种炮架用在试验性的75毫米火炮上。但当时法国的财政与政治形势不允许对全套火力进行改装,因此这一思想真正被实现则要到1939年——用于47毫米反坦克炮TAZ 1939。受此启发,到了1930年前后,各国纷纷投入到“环射”炮架的研究:英国在QF 2磅反坦克炮上做文章;美苏两国都尝试了通用火炮的理念(美国的75毫米T2于1930年出现,到1933年发展为M1E1;当时苏联则在1931–1935年间研制出76毫米的L-1、L-2和L-3);德国则投产了8.8厘米的FlaK 18。随后我们又研制出与德国类似炮架的100毫米高射炮L-6,以及战时的轻型45毫米I13-60。德国在此期间也推出了前面提到的10.5 cm leFH 43。因此,D-60炮架的设计在当时并不缺乏可以借鉴的样本。
![]()
![]()
![]()
![]()
75毫米通用炮 M1E1
在炮本体的摆动部分中也采用了相当多的新设计。尤其是在研制制退器(炮口制动器)时花了不少时间:在设计草图阶段曾在双室式与狭缝式之间犹豫不决。第一批样炮采用了双室式,但后来还是决定改为狭缝式(剧透:在后续改进时又改回了双室式)。在炮口制退器下方安装了一个枢轴横梁,用作牵引连接件。在炮管上方的套筒中装有抗后坐系统。炮闩(终于!)采用了成熟的楔式半自动结构。手轮被移到炮尾的左侧。总体来说,机构非常紧凑,即使与其近亲——M-30和D-60相比也是如此。长炮管能将炮弹发射到15.3公里远。
![]()
装有双室制退器的第一批D-30样炮
从设计开始到项目完成不到一年——到1955年1月29日,D-30榴弹炮的初步设计图已经完成并获批;到当年12月,炮的弹道试验装置制成并送往格罗霍韦茨试验场。接着,测试与改进工作接连不断。D-30经历了长期的调整与试验。然而,从1956年起,赫鲁晓夫和一批同样崇拜火箭技术的人开始削减对传统炮兵研发的经费,并陆续关闭相关设计局,OKB-9也未能幸免。那时,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彼得罗夫与设计局局长弗拉基米尔·克罗托夫竭力维持团队与项目,这一努力最终收获了成果:经过5年改进,1960年5月12日,苏联部长会议正式批准列装122毫米榴弹炮D-30(2A18)。
“双重命名”源于制度变化——在设计初期使用的是工厂代号,而自1956年起开始采用新的总炮兵局(ГРАУ)编号系统。后来,工厂代号仅保留在设计文档中。
![]()
采用狭缝式制退器的D-30样炮
有趣的事实:D-20与D-30的编号分别继承了MЛ-20与M-30的传承关系。
不久,最新的榴弹炮开始进入部队。首先装备的是苏军的精锐——坦克部队。由于较重火炮(如D-20)的机动性不足,D-30成为坦克师中唯一、且数量有限的榴弹炮。1965年,一个坦克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两个营、共24门D-30,而坦克数量超过300辆!
随着自行火炮的发展与批量生产的持续,D-30开始装备摩托化步兵部队,并逐步取代152毫米火炮,成为团级炮兵主力(在50年代,团级炮兵的主力是取代了76毫米“团炮”的M-30)。
在80年代,计划从摩托化步兵团中彻底撤除牵引式火炮,但由于数量庞大、廉价152毫米自行火炮项目失败或未能在1991年前完成,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在80年代的摩步师中,D-30的数量从2门到86门不等(如第145摩步师)。
![]()
D-30在70年代演习中的照片
有趣的事实:苏联在80年代有不少“框架单位”,即人力与装备数量极少、但可在动员时迅速扩充的部队。这些部队的编制差异很大。例如,1990年的第250预备师拥有28门D-30、4门2S1、3辆“冰雹”多管火箭炮、33门PM-38、2门2S11。而第145摩步师之所以拥有大量轻型榴弹炮,是因为其驻扎在高加索山区,重炮难以运输。
因此,这门火炮长期以来主要扮演着经典野战榴弹炮的角色,与日俄战争时期的理念并无太大差别。相比之下,北约国家将105毫米榴弹炮(除自行型外)视为可由直升机快速投送的“机动火力”。因此,二战后北约轻型榴弹炮普遍重量较轻(M102重1496公斤,L118重1982公斤,M119重1936公斤,LG1重1520公斤),而D-30重达3200公斤,显然不易搬运。
苏军空降兵曾将2A18用作轻型空运炮(1979年每个空降师约12门),但严格意义上它超出了“轻型”范畴,不能直接与战后西方的105毫米榴弹炮相比。
![]()
美制105毫米榴弹炮M102
苏联解体后,D-30在炮兵体系中的地位长期未变。直到2000年代初,随军队转向旅级结构,所有122毫米火炮才逐步退役。
与北约不同,俄军的旅级编制实为“缩水师”,部分保留原有炮兵,而团级单位被取消。2012年起,俄军又开始恢复师级编制,但新组建的团主要配发“姆斯塔”和“阿卡齐亚”。D-30和2S1则继续在空降兵与海军陆战队中使用(截至2020年,约有400门122毫米火炮仍在役,占总火炮约3000门的一部分)。
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情况再度变化,D-30如今几乎可在任何地方见到。
![]()
2010年代末俄军摩步师炮兵编制图
与多数同期火炮不同,D-30拥有相当多的改型。
最早的一批无编号样炮配备机械式而非液压式千斤顶(可能是因供应不足的简化方案)。
主型号为D-30A(2A18M),于1978年定型服役。此型恢复了双室制退器(并带固定牵引耳),增设了符合民用标准的照明设备,部分还安装了气压刹车。
1994年停产后推出了2A18M-1出口型,配备半自动装弹机与镀铬炮管,但并无客户购买。
![]()
Д-30A:灯光设备位于防盾上方的两个盒子中。
以D-30为基础,研发出了几种用于自行火炮(САУ)的火炮型号:D-16、D-32(2A31)和2A32。
不过,从基础型号2A18继承下来的,只有内部弹道系统、制退器的连接方式以及部分炮闩结构,其他部分都为专用自行火炮重新设计。毕竟这些已不再是战时仓促制造、只为短期作战准备的简易装备。新火炮的后坐装置必须更有效地吸收反冲力,还要使用不同的瞄准具、炮架连接结构等。
为此研制了链式装弹机和抽气装置,以减少战斗舱内的炮气。于是,标准装备于“2S1康乃馨”(俄文:2С1 Гвоздика)自行火炮上的2A31火炮就此诞生。
![]()
装有2A31的2S1康乃馨
值得注意的是,它比D-30A更早采用了双室式制退器。
它的竞争者是D-16型火炮。为了降低战斗舱的炮气污染,设计师决定采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法国人邦热(Bange)发明的老式活塞式炮闩,并采用装药包式装填方式,配合气动装弹机。
但这一方案并不理想,最终选择了更为传统的结构。因为那种“硬质装药包”需要像现在北约国家155毫米榴弹炮那样的专用弹药,而当时苏联并没有条件生产。
此外还出现了点火问题(底火要么手工插入,要么用专门的装置装入),使自动化装填复杂化。
不过对装药包式结构的研究并未停止,因为在最初形态下,它的射程比D-32还远3公里。
从1968年起,苏联开始进行代号为“成功”(Успех)的科研工作,目标是研制远程的122毫米与152毫米装药包式火炮,其中D-16M就是为此开发的,但同样遇到了技术瓶颈。
![]()
正在“成功”科研计划下研发的122毫米自行火炮
趣闻: 不必惊讶这种古老的炮闩结构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事实上,楔式炮闩的历史更久远——在伊凡雷帝之前的俄罗斯就已经出现了它的雏形。
![]()
1661–1673年间铸造的半格里夫纳口径铁制后装炮,由工匠格里戈里·维亚特金打造,采用水平楔式炮闩。如果只看尾部结构,它的设计水平几乎不输20世纪。
2A32火炮在试验型“紫罗兰”(Фиалка)
2A32是为空降部队的2С2“紫罗兰”自行榴弹炮开发的,和2A31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反冲力依然极大,严重超负荷10吨级底盘。
设计阶段一度考虑直接装用M-30榴弹炮,但最终还是决定研发专用火炮,也就是后来“诺娜”(2С9)的前身。
![]()
装有2A32的试验型“紫罗兰”
此外,D-30还成为152毫米榴弹炮2A61“Пат-Б”的原型基础(同时还规划了履带式“Пат-С”和轮式“Пат-К”版本)。
当时苏联声称北约的团级炮兵已从105毫米转向155毫米,因此必须尽快用更大口径取代2A18,否则火力将不足。
但事实上,大多数潜在“对手”根本没有团级炮兵,而拥有团级炮兵的德国早已使用155毫米M109,并研发PzH 2000。
于是苏联在这种“回应”中诞生了这门实际上是以D-1炮弹为基础的榴弹炮。
“Пат-Б”的重量接近D-20(4.55吨对5.65吨),但射程反而低于D-30(15014米对15300米)。
该炮于1991年获批生产,但未能付诸实施;直到今天仍偶尔被拿出来试图出口。
![]()
152毫米榴弹炮 2A61 “Пат-Б”
趣闻: 目前已开始生产改进型122毫米榴弹3ОФ56ИМ-1,据称因改进了空气动力学设计,其射程可达17公里。
![]()
这就是俄国的“寿星”D-30在六十年间走过的历程——比从普提洛夫工厂的榴弹炮到D-30定型服役的年代跨度还要长。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