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位书法教授急着为专业辩护时,我们该问:他是在守护传统文化,还是在守护自己的饭碗?
最近,四川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王兴国教授发表在书法报的《唱衰书法专业,可以休矣!》一文,对当前书法专业面临的就业困境提出辩解。细读全文,字里行间透出的不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而是既得利益者的焦虑——毕竟,如果书法专业真的萎缩了,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这些书法教授们。
“传统文化”大旗下,藏着多少人的铁饭碗?
王教授将书法专业包装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专业”,这个帽子扣得很大。但问题是,传承文化非要通过设立160多个本科专业来实现吗?
现实情况是:全国书法专业每年产出数千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找到对口工作。王教授自己也承认,“近两年书法学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少部分能够进入中小学任教”。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大规模招生?答案很简单:这关系到一批书法教授的饭碗。
每个书法专业都需要师资,都需要院长、系主任、教授、副教授。如果专业萎缩,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些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要拼命强调专业的“文化价值”,掩饰其惨淡的就业真相。
要编制、要岗位,书法专业凭什么搞特殊?
王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啼笑皆非——他要求“加大中小学书法教师编制岗位的设置”。
在教师编制整体紧缩的今天,在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教师都面临压力的环境下,书法教授们却认为应该为书法专业单独开辟绿色通道。
这暴露了多么严重的“专业特权思维”!其他专业都在适应市场,唯独书法专业要求市场来适应自己。
更讽刺的是,王教授抱怨“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编制还没有落到实处”。请问:为什么社会必须为书法专业毕业生提供铁饭碗?如果专业培养的人才真的有那么大价值,市场自然会给出相应的岗位。
“重技轻道”的锅,该由谁来背?
![]()
王兴国 行书万顷九秋联
174cm×33cm×2
王教授指出书法专业“重技轻道”,导致学生文化素养偏低。但他似乎忘了,正是他们这些教育者设计了这样的培养方案。
书法专业的教师们,你们在抱怨学生只会技法缺乏文化的同时,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在课程设置中真正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
事实是,当前的书法专业教育本身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用艺术类招生的便利吸引学生,用简单的技法训练填充课程,最后产出大量“只会写字的文化盲”。
这样的教育模式,难道不正是王教授们一手打造的吗?
王教授们与其急着为书法专业辩护,不如认真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维持某个专业的生存,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为了传承文化,还是为了给一批教授提供工作岗位?
书法作为艺术,永远有其价值;但作为大众教育专业,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那些真正热爱书法的学生,即使不读书法专业也会坚持创作;而那些为了学历选择书法专业的学生,最终却要面对“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别再拿“传统文化”当遮羞布了。如果书法专业真的有价值,就用毕业生的竞争力来证明;如果证明不了,就该坦然地缩减规模、转型发展。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守护某个专业的存续,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