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开头,有句话像幽灵一样飘荡在电视屏幕上,钻进了美国人的耳朵里。
说这话的,是以色列一个叫阿维·科恩的历史学家,一辈子都在琢磨反犹这档子事。
他在镜头前,不紧不慢地扔下一句话:“下一个埋葬犹太人的地方,可能就是美国。”
这话不是闹着玩的。
科恩的家里人,是从纳粹集中营里爬出来的。
所以他对那种要人命的仇恨,嗅觉比警犬还灵。
他一辈子都在故纸堆里翻找仇恨到底是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
当他把视线从欧洲挪到号称“自由灯塔”的美国时,他看到的不是什么乐土,而是三个老鬼魂,正从美国的地底下慢慢往上爬,准备合伙唱一出大戏。
第一个鬼魂,挂在1913年佐治亚州的一棵橡树上。
那年,有个叫利奥·弗兰克的犹太人,在一家铅笔厂当经理。
厂里一个14岁的小姑娘玛丽·菲甘被人害了,警察没费多大劲,就把弗兰克给揪了出来。
说实话,证据烂得一塌糊涂,基本上就是靠猜和偏见。
可那个时候,整个美国南方都憋着一股排外的邪火,弗兰克是犹太人,又是从北方来的,这就够了,他成了最完美的出气筒。
报纸上把他描绘成一个色鬼,政客们也跟着煽风点火,整个佐治亚州都跟疯了一样,嚷嚷着要吊死他。
案子闹到了州长约翰·斯莱顿那儿。
斯莱顿是个硬骨头,他翻来覆去看了几千页的卷宗,觉得这案子判得有问题。
他顶着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把弗兰克的死刑改成了无期。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群人,自称“玛丽·菲甘骑士团”,揣着枪,点着火把,大半夜冲进监狱。
他们把弗兰克从牢里拖出来,用绳子捆在车后头,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拖了一百多公里。
最后,在一个小镇上,把他吊死在了玛丽·菲甘家附近的一棵橡树上。
第二天,成百上千的人跑去围观,还有人把绞死他的绳子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当纪念品卖。
利奥·弗兰克这件事,就像在美国这块地上钉下了一根血淋淋的钉子。
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在这片土地上,当一群人疯起来的时候,法律就是一张废纸。
![]()
只要他们需要一个替罪羊,就能随手抓一个无辜的人,把他活活弄死。
这个吊在树上的冤魂,就是第一个鬼魂,它代表着那种最原始、最不讲理的暴力。
第二个鬼魂,藏在1930年代的收音机里。
二十年后,美国遇上了大萧条,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家家户户都愁云惨淡。
这时候,第二个鬼魂登场了。
他没拿枪,也没拿绳子,他穿着神父的长袍,声音好听得像唱歌。
他叫查尔斯·考夫林,是个天主教神父。
每个礼拜天,考夫林神父都会对着麦克风布道,他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全国几百万个家庭的客厅里。
那时候,收音机是新鲜玩意儿,也是人们唯一的娱乐和信息来源。
老百姓饿着肚子,听着考夫林神父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
可他嘴里吐出来的,全是毒药。
他从来不大声喊“犹太人坏”,他玩的是高级的。
他会问:“朋友们,是谁搞垮了我们的银行?
是谁让你们丢了工作?
是那些躲在幕后的国际金融家!”
他不说“犹太人”这个词,但人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他把所有的问题,所有人的痛苦,都巧妙地引到了一个老掉牙的靶子上。
他还公开夸希特勒干得漂亮,把一本叫《锡安长老会纪要》的假文件当成圣经一样宣传,说犹太人有个天大的阴谋要控制全世界。
考夫林神父是个天才。
他知道怎么把复杂的事,变成简单的“我们”和“他们”;他知道怎么利用人的恐惧和愤怒。
他把反犹这件事,从街头小混混的打砸抢,升级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武器。
这种思想,通过电波飘进千家万户,比绞索厉害多了,它能杀人于无形。
大洋那边的德国,戈培尔也在干着一模一样的事,用的也是报纸和收音机。
方法,是一样的。
![]()
第三个鬼魂,躲在常春藤名校和摩天大楼里。
二战打完了,纳粹的毒气室也关了门。
可反犹这根毒草,在美国并没有被除掉,它只是换了张脸,变得“文明”起来。
第三个鬼魂,不喊打喊杀,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出入的都是最高级的地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哈佛、耶鲁这些顶尖大学,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犹太配额”。
就是说,犹太学生成绩再好,也不能招太多。
校方觉得,犹太人太多了,会改变学校“高贵”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传统。
这种歧视,不写在纸上,大家心照不宣。
它不会打你,但它会微笑着跟你说“抱歉,名额满了”,然后把门关上。
这堵看不见的墙,在职场上也一样。
一个犹太人,可以当个好医生、好律师,可以赚很多钱,但想进那些大公司的最高层,坐上头把交椅,比登天还难。
总有一层看不见的天花板压在头顶。
这种排挤,比街上被人骂“犹太猪”更让人难受。
它在告诉你:你可以在这里生活,但你永远不属于这里,你是个外人。
这个鬼魂,代表的是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傲慢和偏见。
它以维护传统和秩序的名义,悄悄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它不像前两个鬼魂那么吵闹,但它提供的土壤,却最适合仇恨的种子发芽。
鬼魂合唱团登台了(2020年代)
时间快进到今天,历史学家阿维·科恩为什么会害怕?
因为他看见,那三个老鬼魂,现在正手拉着手,在美国的大地上同台演出了。
你看看大学校园里那些乱象。
2024年,哥伦比亚大学里,有人在墙上喷涂“犹太人滚出去”,有人砸窗户。
这和一百年前佐治亚州那群狂热的暴民,有什么区别?
![]()
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对一个群体的身份攻击,都是用暴力代替说理。
私刑的鬼魂,又回来了。
再看看社交媒体。
过去考夫林神父只有一个电台,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广播站”。
“犹太人控制媒体”、“犹太人策划战争”之类的鬼话,在X平台上转得上百万次。
算法这东西,比当年的无线电波厉害多了,它会把你最想听的、最能点燃你怒火的东西,直接推到你眼前。
极右翼和极左翼,平时斗得你死我活,但在“反犹”这件事上,居然找到了共同语言。
电波里的毒药,现在变成了数字病毒。
最可怕的是,那堵看不见的墙,现在也开始显形了。
美国犹太委员会2024年做了个调查,发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信“犹太人操纵经济”那套鬼话,这个数字十年里翻了一倍。
经济不好,政治撕裂,过去只在精英圈子里流传的那些偏见,现在像病毒一样传到了普通人中间。
当匹兹堡的犹太教堂被人涂上纳粹标志,当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馆门口响起枪声,当仇恨的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子弹,科恩知道,事情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节骨眼上。
他把今天的美国,比作1930年代的德国魏玛共和国。
那不是随便说说。
配方太像了:经济不好,人心惶惶;社会撕裂,谁也说服不了谁;阴谋论满天飞,没人关心真相;找一个少数群体当靶子,简单又好用;枪又多得跟玩具似的,从动嘴到动手,中间几乎没有障碍。
科恩的警告,其实是在问一个问题。
一个全世界最强大、最有钱、法律最健全的国家,为什么连一个古老的仇恨都解决不了?
当历史的鬼魂再次聚集,这片曾经的“应许之地”,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七十一年前,那个被吊死的利奥·弗兰克,在1986年被佐治亚州政府宣布平反。
平反的理由不是因为认定他无罪,而是承认当年州政府没能保护好他,让他死于私刑。
Dinnerstein, Leonard. The Leo Frank Cas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8.
Brinkley, Alan. Voices of Protest: Huey Long, Father Coughlin,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Vintage, 1983.
Karabel, Jerome. 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5.
![]()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 (AJC). "AJC's 2024 Survey of American Jewish Opinion." Published on AJC.or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