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压岁钱给弟弟家娃两千,给你家五百,妈说‘都一样’。”——一句话,年夜饭桌直接降温。
农村老家,红包厚度=爱的刻度,谁厚谁薄,一眼看穿。婆婆不是不懂,她精得很:小儿子开大车,一趟活顶大儿子五金店半个月,将来养老还得指望人家。偏心?在她眼里叫“投资”。大儿子心里门儿清,可媳妇咽不下这口气:年年干活最多,红包最薄,合着我们是长工?
![]()
弟媳也不是省油的灯,进门十年,拿房拿车拿金镯子,嘴甜手快,一句“妈你辛苦了”能换半个月免费带娃。村里人都笑: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大儿子一家哭不出来,他们只会闷头干活,越干越像“应该”。
![]()
压岁钱只是导火索,背后是账本:老人看病谁掏钱?地里收成归谁?宅基地写谁名?桩桩件件,早算得明明白白。婆婆心里那杆秤,从来就没平过。
![]()
有人劝“大度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就盼过年回家热乎三天,结果红包一拆开,心凉了半截。不是差那1500块,是差一个“被看见”。
咋整?真撕破脸,老人哭天抢地“白养你了”;继续忍,媳妇能憋出病。折中法子不是没有: 1. 提前拉个家庭群,红包金额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省得现场尴尬。 2. 过年花销AA,压岁钱走公账,谁也不吃亏。 3. 实在不行,轮流值班,今年去丈母娘家,耳根子清净。
说到底,农村老人没退休金,只能把爱当筹码。啥时候养老金能按月打到卡上,啥时候红包才能回归“图个吉利”的本意。不然,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是同一出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