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11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刚刚经历汽车炸弹袭击,余波未平。紧接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法院外又响自杀式爆炸——警车被炸,伤亡惨重。
两起爆炸在时间上确实有点巧合,仿佛南亚安全局势瞬间滑向一个危险临界点,人们自然要问,这究竟是两边一起互扔炸弹,还是第三方搅屎棍发力?毕竟境内都有不少各自的恐怖组织。
![]()
实话实说,这两边,都有给对面背后搞事的前科,但这么默契的同时搞事,大概率还是第三方在拱火,毕竟小巴刚赢一阵没必要,而印度则是实力相关,上次已经赌输了,这次真再来一次那真是太赌了。
因此这两次爆炸,甚至都不排除是“同一个人”干的。
再进一步分析,以谁受益谁嫌疑来说,巴基斯坦的爆炸最有可能的第三方大概是阿富汗,指望印巴打起来好减轻来自巴方的压力,更何况搞恐怖袭击也是阿富汗的拿手好戏了。
![]()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直言:“我们正处于战争状态。”这句话分量极重——不是“面临威胁”,也不是“高度戒备”,而是直接定性为“战争”。
换句话说,官方已不再将此类事件视为孤立恐袭,而是一场有组织、持续性的对抗。
这类袭击背后,是双方内外部都活跃着多个盘根错节武装网络的现实体现。
拿巴基斯坦来说,塔利班分支TTP(巴基斯坦塔利班)长期以阿富汗为跳板发动跨境袭击;而俾路支解放军(BLA)则聚焦于西南部资源富集区,诉求独立。
![]()
至于印度一侧,近年虽本土恐袭减少,但克什米尔地区仍存在如“穆罕默德军”(JeM)等组织,其基地多设在巴控区。
其实,这些组织并非铁板一块。有的效忠“基地”,有的亲ISIS,还有的只图地方自治。但它们共享一个战术逻辑:制造高关注度事件,逼政府让步或引发国际干预。
过去五年,巴基斯坦境内记录在案的自杀式袭击超过30起——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未遂或小型爆炸。值得注意的是,近七成袭击发生在边境省份开伯尔-普什图省以及首都圈,说明攻击者正从边缘地带向政治心脏渗透。
阿富汗变局是关键变量。自2021年美军撤离、塔利班掌权后,巴方多次指责喀布尔未能约束TTP活动。而塔利班政权自身也面临治理困境——既要维持国际形象,又难对昔日“战友”痛下杀手。于是,灰色地带成了恐怖分子的温床。
印度方面,则更警惕来自巴境内的跨境渗透。尽管印巴近年未爆发大规模冲突,但小规模交火与情报战从未停歇。此次新德里汽车炸弹虽尚未有组织认领,但警方已锁定几名与克什米尔激进团体有关联的嫌疑人。
![]()
不妨看看地理现实:印巴边境线长达2900多公里,地形复杂,监控难度极大。无人机走私、地道越境、加密通讯……技术门槛降低,让非国家行为体也能实施精准打击。
更棘手的是,民众情绪正在被点燃。伊斯兰堡爆炸后,社交媒体上“报复阿富汗”的呼声高涨;而在印度,民族主义话语也借机升温。这种民意压力,反过来可能迫使政府采取更强硬姿态——哪怕明知军事回应未必有效。
真的能靠武力根除恐怖主义吗?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巴方发动过数十次清剿行动,短期压制有效,长期却催生更多极端化青年。因为暴力循环的背后,往往是经济边缘化、教育缺失与身份认同危机。
于是问题来了:当安全手段触及天花板,政治解决路径又因互信匮乏而寸步难行,南亚该如何破局?
或许该回头看看区域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SCO)早已将反恐列为优先议题,但现实是,印巴之间连基本外交沟通都时断时续。信任赤字比财政赤字更难填补。
![]()
未来几周,若再发生类似袭击,不排除巴方对阿富汗境内目标实施跨境打击。而印度也可能升级边境管控,甚至限制与巴方的有限贸易往来。这么一来,整个南亚的安全螺旋将进一步收紧。
南亚就像坐在火药桶上的赌徒,既担心爆炸随时发生,又舍不得离开赌桌。恐怖主义从来不是单纯的治安问题,而是系统性失衡的症状。当青年看不到出路,当底层长期被忽视,炸弹就成了绝望者的语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