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东的池盐文化
中国盐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池盐在盐的家族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大大小小生产池盐的盐湖,星罗棋布,蔚为大观。河东盐池是池盐家族中规模不算太大的一个成员,但在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河东池盐的车轮却是最悠久的,其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相传,这是虞舜在河东盐池之畔,手抚五弦琴,吟唱的《南风歌》,这首千古绝唱的舜歌,昭示着河东盐池在盐文化史中的千古席位。
河东盐池古称解池,它背倚中条,面迎涑水。史传尧、舜、禹三帝都建都河东,追本溯源,无不围绕河东盐池而立国建都。说明河东盐池对我华夏民族孕育结胎繁衍,文化发祥的凝聚、催化的策源作用。关于河东盐池的信史,可以追溯到周代,解州的“盐泽”,解池的“苦盐”“盬盐” “大盐”“颗盐”等等,都可以分别在《山海经》《周礼》《竹书纪年》《左传》《说苑》等古 籍里找到记载。《山海经》描述的“南海盐贩之泽”,即指河东盐池;《左传》说晋国欲迁都郇、瑕氏之地,明白无误地指明因该地“沃饶而近盐”;周穆王、秦穆公及汉代帝王“安邑观盐”的壮举,乃至秦人“和之美者,大夏之盐”的赞辞颂文,都是指河东盐池的。
运城已经有600 多年的城市历史了。它的城建与发展,和河东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运城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城莫统也”。运城就是因与河东盐池的依附关系而兴建起来的一座盐务专城。运城的城市史,是河东盐文化发展史的写照。
运城,在春秋时被称作盐氏,汉时曾在这里设司盐都尉,所以冠名司盐城,元初名潞村,盐池生产之盐,也就名为潞盐。元太宗因河东盐池惠泽天下而赐名为圣惠镇。元末,始建城廓,名为凤凰城,以示吉祥之兆。同时,因设运治,又称运城。由此可证:运城是由于盐池的开发沿革而兴建的一座盐务专城,这在产盐之地中是独树一帜的,
![]()
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城市史中亦属罕见。河东盐池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财富。这表现在河东盐池的生产工艺上、运学发展上,以及围绕河东盐池的禁垣建筑的文化遗址上。
河东盐池的天日晒盐历史最为悠久。河东盐池从自然的天然结晶,集工捞采,到唐代产生了垦畦浇晒法,是划时代的一大变革,标志着人类由依靠自然的恩赐,进步到能够掌握自然规律成为自然主人的新时期,它在我国和世界天日晒盐史上,都居于领先地位。随后,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完善的硝板上晒盐,咸淡水反搭配、南风熏陶,形成了河东盐池潞盐生产的独特工艺,是很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伴随着河东盐池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元代,在运城兴办起盐务专学——运学,这在全国产盐区是一个开历史先河的创举,运学的创建使河东盐池的盐业商民家族有了自己的学宫。明清之际, 在运城又兴建了三座书院———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宏运书院以及养蒙社学五所,遐迩闻名,冠于其他州县。由此可见,当时因河东盐池而生发的文化教育的盛况。今天,河东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景象,是可以从河东盐池运学始建而后发中找到历史渊源的。
当您漫步于河东盐池四周,沐浴在南风薰陶中,观赏银湖熠熠风光时,您便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些残垣断壁。您也许并不知道,这曾经是可以比拟为河东盐池长城遗址,它原是为保护河东盐池而兴建的土墙卫士,它的名字就是禁垣,亦称禁墙。
古籍记载:“环池四面,周围以墙,屹然如城,名曰禁垣所以御盗贼而资保障也。”禁垣始创于唐,继之以宋,完成以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禁垣全长达 60 公里,还筑有马道、隍堑。禁垣对于防止盗盐走私,增加财赋收入,堵截洪水侵犯起了积极作用,被目为河东盐池的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产盐地区独具风貌的建筑。现在,它虽然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河东盐池辉煌历史的文化物证。历经四千余年沧桑岁月的河东盐池,可谓畴昔风采,独倾四方;而今风姿,生机勃发。
【来源:运城盐湖旅游度假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