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林
![]()
铁翼砺霜刃 兵魂铸天光——从真善美三维度解析李武兵《致山鹰》的诗学建构
黄孝林
"诗者,志之所之也",从铁道兵走出的李武兵,作为军旅诗人的身份自觉,使其《致山鹰》成为"兵魂"诗学的典型文本。军旅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谱系,始终以塑造军人精神本质为核心要义。该诗通过"山鹰"意象的多维演绎,在自然物性与军人心性的辩证统一中,构建起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诗学体系。从美学本质来看,作品既遵循"真为本体、善为价值、美为显现"的艺术创造规律,又实现了军旅文学特有的崇高美学向度,展现出精神性与艺术性互文共生的诗学景观。(以下叙说虽时举铁道兵为例,但对我军所有军人具有普遍针对性。)
一、真:存在之真与军旅精神的辩证建构
艺术的真实性既包含对客观实在的再现真实,更指向主体生存体验的显现真实。《致山鹰》的诗学真实,首先体现在对极限生存境遇的现象学描摹:"风暴在生命里狂啸"——以自然风暴喻指军旅生涯中的极端考验,直白呈现铁道兵面临的恶劣环境,险山凶水,地质禁区等;"折磨的力量钻心噬骨"——将身心承受的痛苦具象化,还原了军人在困境中的真切体验。这些具身化意象不仅隐喻铁道兵的生存实况,更构成了军人存在状态的象征性图式。诗中"铁爪扎入石缝里渗出血来"的触觉意象——以鹰的生理创伤映射军人的奉献牺牲,让抽象的坚守转化为可感知的真实场景,通过身体创伤的微观叙事,实现了从物理真实到心理真实的诗意转化,这种真实源于军旅生活对生命本体的锻造,是存在之痛与精神之韧的辩证统一。
更深层的真实在于呈现精神成长的辩证法。诗歌不回避主体在困境中的异化状态:"有几缕眼神失散在憧憬里"——捕捉到军人在迷茫中的瞬间动摇,英雄形象并非完美化;"消化掉困惑"——以通俗的隐喻和通感的手法写出军人主动消解内心矛盾的过程,这种对精神困境的本真袒露,打破了军旅文学曾有的英雄主义叙事定势。而"逆境逼迫意志的骨骼补钙"——这种将逆境对精神的锤炼比作"补钙",生动揭示了苦难与成长的正向关联,则揭示了军人精神生成的辩证逻辑:正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实现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精神飞跃。这种成长的真实性使鹰的意象既是个体生命的具体化,又是军人集体的象征体,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建构起坚实的艺术真实。
二、善:价值理性与兵魂伦理的有机建构
善的维度在诗中呈现为双重向度的价值取向:其一是个体维度上的意志坚守,"永不言败"——以直白的信念宣言,确立了军人面对困境的核心姿态的生存定力,构成兵魂伦理的基要原理;其二是集体性维度上的使命伦理,"播种阳光"——将军人的使命升华为传递希望的利他行为的奉献精神,彰显军人价值的终极关怀。这种善的辩证结构通过"铁爪刻写的信仰"这一核心意象得以具象化:鹰爪嵌入岩石的物理行为,升华为精神铭写的伦理实践,实现了从自然法则到道德律令的价值跃升。
诗中构建的善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对军人主体性的哲学确证。"山风穿透肋骨却无法动摇定力"——以身体的坚守喻指精神的执着,凸显了身心合一的伦理姿态的物理坚守,对应着"兵魂播种阳光"的价值坚守,这种身心统一的伦理姿态,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道德理想。更深刻的是,诗人通过"在血里变成营养"——将磨难转化为精神滋养,揭示了军人伦理在苦难中生成的核心机制的转化意象,揭示出军人伦理的生成机制:外在的磨难经主体内化,凝练为精神本体的有机组成,这种将异己力量转化为自我建构的辩证思维,使善的呈现既具有伦理高度,又充满生命温度。
三、美:意象体系与军旅美学的本体论建构
《致山鹰》的美学建构遵循"立象以尽意"的传统诗学原则,又融汇现代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构建的意象体系具有严密的符号学结构:"风暴-冷雨-夜"的压抑性能指与"阳光-黎明-彩霞"的解放性能指形成语义张力,这种二元对立的意象架构不仅构成视觉层面的审美对比,更形成存在层面的隐喻内涵——光明与黑暗的博弈对应着军人精神从沉沦到升华的辩证运动。
在审美形态上,诗歌创造性地发展了军旅文学的崇高美学。通过"铁爪渗血"与"鹰翔长空"的意象组合——将痛苦的坚守与自由的超越并置,实现了痛感与快感的审美融合,将痛感体验与快感体验有机统一;借助"钻心噬骨"的具身化表达——以强烈的感官体验强化困境的冲击力与"照亮山川"的超越性视野——以宏阔的格局凸显精神的升华,实现从身体性到精神性的审美升华。这种崇高美的生成机制在于:通过主体对痛苦的审美超越,实现从有限存在向无限精神的飞跃,最终在"兵魂铸天光"的意象中达到美的极致形态——那既是伦理善的具象显现,也是存在真的诗意升华。
结语:真善美统一的兵魂诗学
《致山鹰》的艺术成就,在于构建了真善美辩证统一的诗学体系。在这个三维结构中,真是军人存在状况的本体呈现,善是兵魂伦理的价值彰显,美是精神升华的感性显现。三者形成的艺术闭环,使诗歌既具现象学的深刻性,又含伦理学的崇高性,更富美学的感染力。当"铁翼砺霜刃"的物理现实转化为"兵魂铸天光"的精神象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铁道兵的生命写照,更是所有军人的精神图谱——他们以存在之真直面现实困境,以价值之善坚守职业伦理,以艺术之美升华生命境界,最终在真善美的统一中实现军人主体的诗意确证。可以说,《致山鹰》凝聚了李武兵其他诗作中铁道兵指战员群像的精神颗粒,同时,《致山鹰》也为他们写下了最崇高最贴切的注脚!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山鹰,亦或是武兵兄诗人自身的投射?
附:致山鹰
李武兵
一场风暴在生命里狂啸
一种折磨的力量钻心噬骨
灵魂很年轻,撞击来得陡然而猛烈
喜欢迎接风雨的洗礼
有几缕眼神失散在憧憬里
逆境逼迫意志的骨骼补钙
寻找夜色中的光明
即便在孤独的岩石上立足
铁爪扎入石缝里渗出血来
冷雨拍打荆棘的黑影
翅上的羽毛比夜沉重
山风穿透肋骨
却无法动摇你的定力
雨过天晴,鹰之魂站着不倒
山里的风和雨,也会带走
崖上残留的落叶和水渍
灵魂站在高处
更早看到早醒的光芒
当太阳住在你心里
那个曾经被雨雾纠缠的山崖
已经诞生亮眼的风景
昨夜淋湿的羽毛干了
自己可以召唤心空的晴朗
谁也无法偷走你
铺在心头的彩霞
夜从抖动的翅羽上滑落
眼前的黎明格外壮丽
你飞起来就志在云端
心里的太阳不会失落
昨夜,你在崖上消化掉困惑
让它在血里变成营养
变成一生的财富
鹰翔长空,回望山崖
抓石留痕,那铁爪刻写的信仰
已经在生命中燃烧成火炬
照亮视野里的山川河流
让住在心里的兵魂播种阳光
——永不言败
![]()
黄孝林战友以“真善美”为核心维度,对李武兵《致山鹰》的诗学建构展开深度解析,立意鲜明、逻辑严密,兼具理论深度与文本细读的细腻。“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诗学体系为骨架,分别对应“存在之真”“价值之善”“意象之美”,从本体呈现、价值彰显到感性显现,形成闭环式论证,既契合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又精准扣合军旅文学的精神内核,是一篇优质的文学评论佳作。
李武兵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铁道兵著名诗人,出版过《三月梨花飞》和《瑰宝集》两部反映铁道兵生活的诗集。尤其是《瑰宝集》里的“引滦诗”,引起了时任总政文化部部长刘白羽的关注,专门指示文化部理论研究室写评价文章在《解放军报》发表。《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等先后发表李武兵的“引滦诗”。
李武兵这首《致山鹰》以“山鹰”为核心意象,将军旅生涯的磨砺与军人精神的淬炼熔铸于雄健诗行,既见生命韧性,更显兵魂担当,是一首意象鲜明、情感炽烈、意蕴深远的军旅佳作。
“山鹰”既是自然生灵的具象,更是军人品格的化身——“铁爪扎入石缝渗血”喻指军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奉献牺牲,“意志的骨骼补钙”以通俗却精妙的比喻,写出困境对精神的锤炼,“心里的太阳”“心头的彩霞”则象征信念的光明与希望。全诗以鹰的生存轨迹(迎风暴→立岩崖→沐晨光→翔长空),暗合军人从磨砺到成长、从坚守到超越的生命历程,喻体与本体高度契合,让抽象的“兵魂”变得可感可触。
——向德荣
![]()
编辑:李武兵/夏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