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国之力”,这是一个很豪迈的说法。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学者在强调市场竞争驱动,这部分地可以说是对中国近十年经济的总结,政策也回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而西方社会却迷上了 “举国之力”,特朗普被戏称为 “大独裁者”,高市早苗的 “三支箭” 也是在强化政府主导的 “举国之力”。
如果我们远离意识形态,把问题落脚在产业政策上,就成了国内的 “林张之辩”。
![]()
产业政策是科技创新上的 “举国之力”,是政府推动的超常规的创新突围,从字面上看,人们会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然而到了实际应用中,又会发现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豪迈,向松祚最近谈诺奖,为什么国内学者与诺奖无缘,因为太实用主义,申请个课题并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冲动,而是奔产业政策去的。一位南方名校的管理者告诉我,一个很简单的课题成本几十万,能申报 1000 万;其实,林毅夫也曾感慨,很多产业政策扶持下的项目是不成功,但又不能不做,各国都有产业政策,不拼也得拼。
所以,争论的焦点不是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产业政策当然要有,而是创新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仅就这一点而言,张维迎是对的。张教授一生都迷上了 “企业家创新精神”,这与他的自由主义经济观是一脉相承的,早在西北大读研时,就被列为陕西 “八大自由化分子”,是声望极高的郭琦保下了他。
![]()
“企业家创新精神” 这个说法太学究,把市场与人关系做了反向的表述,直截了当的说法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平等竞争。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马斯克创新不是因为他孩童时喜欢魔法,任正非创新是为了要让企业活下去,曾经一个时期睡不成觉,一闭眼就是下个月的工资怎么发。创新是资本的本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环境。有没有产业政策都会有张维迎的 “企业家创新精神”,因为这本来就是企业的生存选择。
那么,是否需要强大的产业政策?
太需要了,美国的产业政策也非常强大,它是加速器,但不是根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市场条件,产业政策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
林张更核心的争论,其实在一个知识点,1-100 的突围,有现成的模式,超常规的产业政策很有效,但是,0-1 的突围,产业政策没有任何意义,不能指望,越是超常规的力量越不能指望,因为 0-1 的创新就是对 1-100 的 “背叛”,它不能计划,没有量级,无限时间。
真正的 0~1 的创新靠什么?靠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起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取消国企部门的软约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