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啥中国可以快速崛起?英媒分析:离不开这三位“推动者”的贡献

0
分享至

100年前的中国,经济总量不及意大利,国土在列强环伺下险些沦为“瓜分拼图”,如今的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航天、核电、农业等领域领跑世界。

这样的跨越速度,让英国《金融时报》曾专门刊文剖析,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三位科学家的贡献。

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在各自领域扛下了国家最紧迫的难题,有人冲破铁幕带回航天火种,有人在田间地头筑牢粮食根基,有人隐姓埋名铸就核盾。

这三人究竟如何破解中国发展的三大死局?他们的故事,藏着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底层逻辑。



三位对我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钱学森:冲破铁幕的“航天脊梁”,撑起安全屏障

1955年10月,“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抵达香港,甲板上一位面色憔悴的中年人望着祖国方向,眼中满是炽热,他就是钱学森,此时距离他提出回国申请,已过去整整5年。

这5年里,这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经历了软禁、监视,甚至被关押在特米洛岛拘留所15天,体重锐减30斤。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曾直言不讳,“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绝不能放他走。”



钱学森

这样的评价并非夸张,1939年,28岁的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共创“卡门-钱近似”公式,成功解决亚声速气流计算难题。

该公式直接应用于二战美军P-51战斗机设计,让战机航程大幅提升,成为盟军制胜的关键技术之一,到1940年代,他已主导美国“列兵”“下士”等核心导弹项目,是掌握顶尖航天技术的核心人才。

回国时的中国,航天领域堪称“一穷二白”,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甚至连合格的特种钢材都无法生产。

钱学森没有退缩,1956年便牵头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批成员仅是20名刚毕业的本科生。



钱学森

为攻克导弹偏轨问题,他引入系统工程方法,将气动、推进、控制等模块拆分优化,白天带着团队在车间打磨零件,晚上用算盘演算复杂数据,一张张小手绘的轨迹图堆满了办公室。

1960年11月5日,酒泉发射场传来巨响,“东风一号”导弹精准命中200公里外目标,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

短短4年后,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东方红》旋律,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一系列成就,让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站稳了脚跟,彻底摆脱了“无核无防”的被动局面,正是这位冲破铁幕的科学家,用20年时间为中国筑起安全屏障,让后续的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环境。



钱学森

袁隆平:田间地头的“种子英雄”,破解温饱困局

1960年盛夏的湖南安江农校,一位青年教师蹲在稻田里,额头上的汗珠滴进泥土,他就是袁隆平。

此时的中国,粮食产量极低,1961年全国水稻亩产仅160斤,人口却在快速增长,粮食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致命短板”。

转机出现在1964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穗长23.7厘米,籽粒饱满,经测算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



大学时期的袁隆平

他小心翼翼收下这株稻穗的种子,次年播种后却发现,长出的稻苗高矮不一,性状完全分离,这个看似失败的结果,让他敏锐意识到,这是天然杂交水稻,或许能成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

从此,袁隆平和团队踏上了“寻稻之旅”,为寻找雄性不育株,他们顶着烈日在稻田里筛查,每天弯腰弓背十几个小时,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

1970年11月,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地中,发现一株雄穗空壳率达99%的野生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这株不起眼的野草,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钥匙,比日本同类研究早了整整7年。



袁隆平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亩产比传统品种提升20%以上,1976年大规模推广后,全国水稻产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从1978年的3亿吨跃升至1990年的5亿吨。

此后,粮食产量的提升直接解放了劳动力,1978年至1990年,约1.2亿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走向工厂,为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集群的崛起提供了充足人力,这正是“世界工厂”的起点。

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突破,育种周期缩短2个月,成本降低30%。



袁隆平

1997年启动超级稻计划,2010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2021年双季稻亩产达3000斤,截至2023年,杂交水稻覆盖中国58%的水稻种植面积,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

这份成就更走向了世界,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让当地亩产从200斤提升至600斤,被印上该国纪念币。

在非洲,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万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他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作为全球教材推广。

粮食安全的解决,让中国得以将资源投入基建和工业,真正按下发展“快进键”。



袁隆平

于敏:隐姓埋名的“核盾工匠”,筑牢自立根基

1961年的一个冬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于敏,被所长钱三强叫进办公室,“国家决定让你参与氢弹理论预研”,这句话,让这位35岁的原子核理论专家陷入沉默。

当时的他已在国际核物理界崭露头角,发表的《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被业内称为“国产专家的巅峰之作”,正处于学术突破的关键期,而氢弹研究与他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且需隐姓埋名。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最终,于敏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

于敏

此时的国际形势异常严峻,美国多次对华进行核讹诈,1958年甚至在台湾海峡部署核导弹,而氢弹技术被核大国严格保密,中国只能从零开始。

不过,棘手的是,彼时全国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留给氢弹研发的机时只有夜间5%,大部分计算只能靠手摇积分器完成。

1965年,于敏带领团队进驻上海华东计算所,开启了100多个昼夜的“攻坚战”。

他们将复杂的核物理公式拆解成无数小问题,每人负责一部分计算,白天手工演算,晚上排队使用计算机核验。



于敏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同一组数据往往要算三遍,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于敏推导出辐射内爆理论,将氢弹核心的压缩均匀度大幅提升,为后续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中国仅用2年8个月,创造了全球核科学史上的奇迹。

于敏的贡献并未止步于氢弹,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核爆模拟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核电设备研发,秦山核电站的压力容器正是通过该技术优化设计,安全系数提升不少。



于敏

如今,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75GW,位居世界第一,“华龙一号”技术出口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而他的“弯道超车”模式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中芯国际在研发28nm芯片时,就借鉴了核物理研究中的精密控制思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首次公开,此时他已隐姓埋名27年,但正是这位“核盾工匠”,用一生的坚守,为中国筑牢了科技自立的根基。



于敏

结语

回望中国崛起的历程,钱学森的航天梦、袁隆平的稻田梦、于敏的核盾梦,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铁三角”。

这三位科学家的突破,并非孤立的技术成就,更撬动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国际话语权提升。

如今的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空间站遨游太空,5G技术领跑世界,这些成就的起点,都源于三位“国之脊梁”打下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在关键节点上,总有人愿意为民族的未来,扛下最难的担子,走出最险的道路,而这份精神,正是中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影像温度
2025-11-17 11:27:12
突然反转了!限制锗和镓出口后,荷兰:我们被“坑惨”了

突然反转了!限制锗和镓出口后,荷兰:我们被“坑惨”了

疯狂小菠萝
2025-11-19 14:46:15
浓眉仅打5场+汤神得分新低!独行侠被曝全面重建,交易已成定局

浓眉仅打5场+汤神得分新低!独行侠被曝全面重建,交易已成定局

奕辰说球
2025-11-19 11:24:21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3:23:13
刚上飞机,看到自己位置上坐着个大妈,我默默掏出购票截图

刚上飞机,看到自己位置上坐着个大妈,我默默掏出购票截图

小秋情感说
2025-11-19 13:52:40
官宣!不打了!再见吧,莫兰特

官宣!不打了!再见吧,莫兰特

篮球教学论坛
2025-11-19 15:25:16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田先生篮球
2025-11-18 22:32:34
随着中国香港1-2出局+印度垫底,亚洲杯24强定20席:国足早早晋级

随着中国香港1-2出局+印度垫底,亚洲杯24强定20席:国足早早晋级

侃球熊弟
2025-11-19 03:22:46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扶苏聊历史
2025-11-19 10:00:55
泰王访华实属无奈?开口就是三大需求,中国不会轻易松口

泰王访华实属无奈?开口就是三大需求,中国不会轻易松口

古事寻踪记
2025-11-17 07:28:16
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突然倒地,被送医后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突然倒地,被送医后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极目新闻
2025-11-16 16:38:13
美驻日大使: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就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美驻日大使: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就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荆楚寰宇文枢
2025-09-28 21:58:22
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光子:抱歉,我一瞬间就能到地球

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光子:抱歉,我一瞬间就能到地球

宇宙时空
2025-11-18 09:43:25
印军官:当中国武力解放台湾,印度不仅要夺取西藏,还要吞噬新疆

印军官:当中国武力解放台湾,印度不仅要夺取西藏,还要吞噬新疆

近史博览
2025-09-22 15:47:35
全运会女排最牛夫妻教练,丈夫带队夺冠,妻子带队已冲进决赛

全运会女排最牛夫妻教练,丈夫带队夺冠,妻子带队已冲进决赛

老高说体育
2025-11-19 11:45:26
日本官员来华磋商后,中国立场改变,再叫停两件事

日本官员来华磋商后,中国立场改变,再叫停两件事

星辰夜语
2025-11-18 20:35:15
国产光刻胶上市暴涨310%!

国产光刻胶上市暴涨310%!

中国半导体论坛
2025-11-19 12:45:39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青辉
2025-11-19 15:08:59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懂球帝
2025-11-19 15:57:15
11月,深圳又一家精密大厂宣布停止经营了

11月,深圳又一家精密大厂宣布停止经营了

微微热评
2025-11-19 13:44:44
2025-11-19 16:23:00
霁寒飘雪 incentive-icons
霁寒飘雪
关注新鲜资讯,分享热点见闻
2724文章数 3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又反转!曝喻恩泰出轨美女律师

财经要闻

黄金税改两周,水贝低价神话终结?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时尚
亲子
健康
教育
公开课

冬天出门的底气,袜子给的

亲子要闻

韩国奶爸带双胞胎萌娃体验80年代的韩国生活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教育要闻

难倒大学生家长,小学思考题,10÷0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