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查结果显示有所好转,
可以放心一些了。”
近日,在静安区市北医院呼吸内科门诊,70岁的汪女士得知了自己胸部ct复查结果——两肺弥漫性斑片影较前明显吸收,肺功能(fev1)较前改善,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进一步下降(血嗜酸性粒细胞由30%降至1.8%),咳嗽、气喘症状持续好转。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而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困扰她整整50年的“老哮喘”真凶——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三的罕见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被成功锁定并逆转。
汪女士的求医历程,就像一本被岁月磨旧的病历本,记录着她与疾病的点点滴滴。
16岁起
她反复喘息,半个世纪里辗转多家医院,诊断始终停留在“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上。
近一年来
汪女士的病情愈发严重,乏力和呼吸困难如潮水般涌来,肺部ct检查显示“多发斑片影”,然而抗炎治疗却如同击打在棉花上,始终未见明显好转。
今年5月
汪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市北医院呼吸内科。她没有想到,这次就医,竟然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哮喘控制不好,可能不是药的问题。”王瑾医师仔细翻阅着汪女士的旧病历。突然,王瑾指着一张两年前的血常规报告,指尖停在“嗜酸性粒细胞20%”的箭头处。
“普通哮喘患者这个指标很少超过15%,但您的数值逐年攀升,现在已经30%了——这不是普通炎症。”
为此,王瑾率领其医疗团队骨干医生陈海华、孙星、庄兰妹、季志娟和护士长张玉萍等启动了一场精密的“诊断拼图”。
血液指标拉响警报
汪女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30%的异常升高(正常参考值0.5%-5%),如同一盏刺眼的警示灯。这类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的白细胞异常增殖,往往提示全身性免疫紊乱。王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异常信号,意识到这并非普通的哮喘。
影像揭开矛盾
肺部ct显示的游走性双肺散在斑片影,与哮喘典型的“气道高反应”表现大相径庭。这一矛盾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坚定了王瑾团队对egpa的怀疑。症状拼出全貌。汪女士的哮喘样症状反复发作,这也是egpa的典型表现之一。通过对症状的详细梳理,王瑾团队逐渐拼出了疾病的全貌。
病理一锤定音
最终,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发现的“局灶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让egpa褪去了伪装。这是该疾病最具特异性的病理诊断依据,也为汪女士的病情确诊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什么是e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egpa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和小血管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一种,其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3—6。
“egpa的诊断需要临床、检验、影像、病理的‘四重证据链’。”
王瑾介绍,这一疾病常以“哮喘”为伪装,却因累及呼吸、神经、心脏、皮肤等多个系统,成为漏诊率极高的“隐形杀手”。若未及时诊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很多患者会被延误3—5年,等出现心脏受累或周围神经病变才被发现。但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生物靶向药物,完全可以改写结局。
“从呼吸道到全身的‘连锁反应’是典型的表现。”
王瑾介绍:
1.早期信号:约90%患者以哮喘或过敏性鼻炎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诊为普通哮喘。
2.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外周血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常>10%),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3.多系统受累:可出现肺部浸润影、多发性神经炎(如手脚麻木、无力)、皮肤紫癜、心脏损害(心包炎、心肌炎)等,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或心衰。
4.诊断与治疗:早识别是关键。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检查(如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生物制剂(如抗il-5单抗)可显著改善预后。早期规范治疗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延误诊治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经过三次治疗,汪女士的eos指标已恢复正常,肺部阴影明显吸收,气喘和咳嗽症状也显著改善。
这例egpa的成功诊疗,彰显了市北医院呼吸内科的“硬功夫”。作为区域呼吸疾病诊疗中心,科室在王瑾的带领下,早已织就一张“哮喘—慢阻肺—罕见病”的分层诊疗网。支气管镜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等精准检查常规开展;与检验、影像、麻醉科的多学科会诊(mdt)机制像精密齿轮,随时为疑难病例转动;更建立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专病档案,每个异常指标都被标记追踪。
![]()
罕见病,顾名思义,发病率低,但种类繁多,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由于罕见病病例少、专业性强,基层医生普遍缺乏系统认知,对罕见病的警惕性不足,容易陷入“常见病思维”的误区,导致患者平均确诊周期长达5—7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后续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怎样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罕见病诊疗的“前哨站”?王瑾认为需要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指标预警意识: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强化指标预警意识,对持续异常的检验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不明原因贫血等)建立追踪机制,避免因“常见病思维”漏诊。
完善多学科协作: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打破科室壁垒,通过区域医疗中心联动,让基层医院能快速对接上级医院的检验、影像、病理资源,缩短诊断链条,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科普与培训:
将罕见病知识纳入基层医生继续教育,提升医生专业素养。同时向公众普及“罕见病不罕见”的理念,鼓励患者主动记录症状变化,为医生提供完整病史。
![]()
记者:罗欣悦
编辑:叶苹
图片、通讯员:喻文龙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
![]()
![]()
![]()
![]()
![]()
![]()
![]()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