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从内地移居到中国香港的家庭不少,其中一批是奔着孩子教育去的。但今年,港府的一则动作,让一大批刚移居香港的中产父母们慌了神。
今年港府修改了「本地生」定义,2028年及以后赴港的学生想享受本地生升学优势和学费优惠,就必须居港满2年。
这就是说,有些指望到高考阶段再以「本地生」申请港校的家庭们计划落空了。红头文件一落地,这批父母不得不开始筹划起孩子插班读香港中小学的事。
有报道估计,今年约有3.5万名内地新生申请插班香港中小学,普通学校收到数百甚至上千份申请已不罕见。
像龙校王锦辉中小学(12年一贯制),今年有7000人抢夺160个小一学位;部分学校的新生中,内地孩子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堪比一个小型港漂社区。
而这些插班生中,一部分是直接搬去了香港住,另一部分因租金和生活成本太高,成了跨境学童。
「跨境学童」现象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这批拿着香港身份却在深圳居住的孩子,每天清晨如潮水般涌向深圳口岸去香港上学,晚上再往返回家。
长期以来,这群孩子的身份却颇受争议。不过最新研究发现,跨境学童、新移居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远超本地同龄人,他们不仅没有被环境打垮,反而越挫越勇,成了最有韧性的一群学生。这背后藏着什么教育秘密?
大湾区崛起,广深父母该如何在这股热潮中突出重围?
11月22日 EduKnow × 万事达卡 年度留学盛典
40+教育专家、60+顶尖机构
一站式补齐教育信息差
名额有限,点击下方图片一键报名
![]()
![]()
港理工研究证实:跨境学童和新港人比想象中更强!
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2位学者在《生活质量应用研究》这本国际期刊上发了一篇论文:跨境迁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儿童福祉的影响。
他们论文的结论,颠覆了过去对跨境学童的刻板印象。
![]()
( 图源|生活质量应用研究期刊)
在这项研究中,2位学者调查了2610名学生,并根据移居身份、居住地、就读学校,把他们分为四类:
· 本地生(HKLS):在香港出生、长大、上学,这类学生最多,有1387人;
· 跨境学童(CBS):有香港永居身份,内地住,香港上学,每天两地往返,有445人;
· 内地的香港学生(HKMS):有香港永居身份,但在内地居住和上学,共有430人;
· 新到港学生(NIS):内地出生、随父母迁居且在港定居不满7年,有348人。
![]()
(图源|生活质量应用研究期刊)
然后他们再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韧性、教育成果、人际关系这5个维度、共25项具体指标,对这四类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调研。
结果令人咋舌:新到港学生在心理健康、韧性、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上,竟然全面赶超香港本地生!而跨境学童的整体幸福感,则几乎和本地生没什么差别。
换而言之,那些原本被认为生活在边缘的新港漂和跨境学童,会在身心或是学业上全面落后,但实际上他们展现出了更为顽强的韧性。
具体来看:
首先,移居学生整体得分都优于香港本地生,前者最大优势是韧性强,人际关系好。
新到港学生的教育抱负、期末考试成绩、自我评价的学业表现及对学习重视程度均高于香港本地生,学习压力比香港本地生小。
在身心健康方面,新到港学生在运动评率、睡眠质量、吸烟和饮酒方面与香港本地生表现相似,但自我评价的健康水平、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更高,而且抑郁情绪更少。
其次,跨境学童跟香港本地生的表现很相似,完全没有外界报道得那样负能量满满。
跨境学童在25项指标上均不逊于后者,特别是运动频率和期末考试成绩上比香港本地生还要更胜一筹。
这一结论跟2位学者先前假设跨境学童在教育成果和心理健康方面处于劣势正好相反,它也进一步证明了居住地对学生的福祉影响不大。
![]()
AI生成
另外,跨境学童跟在内地的香港学生(HKMS)相比,后者的运动频率低,好朋友的数量少,但睡眠质量更好,学习压力也会更低一些。
最后,2位学者还将跨境学童和新到港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跨境人群形式进行了对比。
结论显示,两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韧性都极为相似,不过新到港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跨境学童,留级率更高,但在其他心理健康和教育成果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新到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亲子互动水平更高。
![]()
(图源|生活质量应用研究期刊)
![]()
被低估的一群孩子
为什么跨境学童和新到港学生的表现会如此出人意料呢?
家长的远见和规划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两类学生的家长往往在抵港之前,就为孩子的成长和升学路径做好了布局,以便能灵活应对过渡期的磨难。
他们会主动规划身份获取的时间,为一家人的居住地踩点,提前熟悉香港的教育制度,还会督促孩子做好语言准备,包括英语和粤语学习。
近几年香港人才引进计划的推行中就特别明显,尤其是在语言方面的准备,因为香港是两文三语,很多家长在香港身份一获批后,就立马让孩子报班学粤语。
![]()
AI生成
有些从小就重视英语的内地孩子,到香港插班,有可能比本地生的英语水平还好。
正因为家长的未雨绸缪,这两类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反而更快进入学习和生活状态。
其实香港教育局为照顾跨境学童、新来港家庭、非华语学生等群体,还推出了校本支援计划,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适应问题,顺利融入新集体。
在该计划中,教育局会派出专业团队到校内跟教师一起研究课程、观察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甚至协助学校处理孩子的学习和情绪问题。
一些学校甚至在上课时会专门给内地学生安排一个粤语讲得好的同桌,遇到听不懂或者不明白的问题,这位同桌会主动协助,课间还有免费的语言辅导。
![]()
(图源|香港教育局)
教育动机强也是重要原因,这是全球移民群体共有的现象。
新移居群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其中也有不少因为教育迁移实现了阶层跃升,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复制这条路。
艾媒咨询研究调查就显示,获批中国香港身份的家长大多属于社会精英:高学历、高收入,是企业白领和高管。超过7成都有孩子,大概60%明确表示,奔赴香港就是为了孩子教育。
虽然有一定的不安全感、漂泊感,但相反这些情绪又容易驱使他们更努力,更拼命,在困难面前能更能保持灵活度。
父母毫不松懈的压力会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在新环境中有更强的自律性和目标感。
孩子们一方面因为在新环境里感到不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父母白白牺牲,于是会将解决方案投身在学习中,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这正是新移民孩子更有韧性、教育成果更好的根源所在。
![]()
迁徙过程中带来的心理韧性也是隐性优势。
跨境学童和新到港学生在不同教育和地域文化之间穿梭,这种跨文化的成长环境,反而成了磨练心理韧性的天然场所,他们更懂得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性,特别是跨境学童。
港理工2位学者调查的跨境学童多数来自广东,尤其是深圳的孩子,他们平均跨境求学都在五年以上。
尽管在港深间频繁通勤,很耗时,但他们表现得更为坚韧,生活幸福感也很好。
香港房价高企,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最负担不起住房的城市,许多人不得不栖身在「鸽子笼」或者狭小、不安全的劏房。
港府202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约有3.4万名15岁及以下的儿童居住在劏房里,跟一家人挤在一起,没有个人隐私。
许多跨境求学的家庭就是因为想要降低生活成本并获得更好的住房条件,而让孩子在内地。
与香港本地学生相比,跨境学生拥有更多私人空间,心理反而更为健康。
同时,跨境学童因为每天往返内地,运动量更大。
出于安全考虑,跨境学童通常结伴上学,在漫长的通勤时间里,他们有更多机会结交朋友,聊天谈心,人际关系也融洽了。
还有新港人家庭,虽然从内地的大平层搬到香港蜗居,生活满意度降低,但家人都住在一起,一起开启新生活,亲子相处时间多,关系也更近一步。
![]()
(图源|网络)
![]()
跨境学童和新移民学生被看见
今年香港高考,跨境学童和新到港学生就成了焦点。
7月中旬DSE放榜,一共诞生了16名状元,在这群尖子生中,就有1位是新到港学生,另有1位是深港往返的跨境学童。
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的王海博是今年的终极状元,获得了8科5**的满分成绩,刷新了全港DSE史上最高分纪录。
王海博内地出生,3岁随家人移居到香港并在当地接受原汁原味的港式教育。
这个孩子始终以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态度对待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跟老师和同学讨论,虽然是新港人,但他跟当地的孩子相处得十分融洽。
香港补习文化盛行,可这位学霸从未参加过补习班,因为他认为校内资源和老师支持已经完全足够帮助他完成学业任务,甚至自学了经济课程,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很强。
虽然取得了最高分,但他并不是“高分书呆子”,课外积极参加各种竞赛,还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经常参加校内外的交流团。
![]()
(图源|點新闻)
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的王苑廷以7科5**及公民科达标的成绩成为超级状元,计划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
王苑廷在香港出生,有香港永居身份,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会计,但父母是内地人,她就是所谓的双非港宝。
因为港式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于是她从幼儿园起就在香港就读,在校成绩优异,中一加入了手球队并两次夺得北区冠军。
能成为状元,王苑廷认为跟父母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妈妈提供情感支援,有什么情绪上的事都可以跟她讨论。爸爸是我的人生指导。”
不过她一直跟家人定居在深圳,每天起早贪黑在深港跨境上学,早上7:15准时出发,单程接近50分钟,累计跨境时长超5000小时。
正是这段独特的经历,塑造了她的乐观和坚韧。
王苑廷没有觉得跨境上学很辛苦,反而认为是个放松和学习的机会,也变相增加运动量了。
通勤期间,她嗨喜欢阅读新闻和经济类读物,了解行业和世界大事,扩展了知识,也缓解了压力,一举多得。
![]()
(图源|01教育)
除了这两位DSE状元,今年DSE考试中还有转轨逆袭的戎珈莹。
她在上海一所公立高中就读,数学名列前茅,但化学、英语和语文经常拖后腿,后来母亲通过高才通计划获取香港身份后,她随即转战到了DSE赛道。
她从去年开始接受一对一教学,8个月不到,就考出了最佳5科32分的成绩,就连化学都拿到了5*,她已经决定去香港大学读商科。
除了DSE课程考试外,新港人和跨境学童们在其他领域表现也颇为亮眼。
比如今年第5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就读香港私校一诺中学的傅思敏就是双非港宝,曾经在深圳上学,去年才转到香港求学。
还有眼尖的家长发现,香港国际学校(HKIS)录取到美国前20的学生中,就有好几位来自内地的孩子。
![]()
(图源|HKIS)
![]()
未来香港教育的新兴力量
这两年,香港高才优才的申请颇为火热。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19万多人申请各项人才计划,近14万人获批。
而到港的孩子数量有多少呢?根据官网披露的2024年1月至6月底的数据,答案是,仅半年到港的受养人就有超过4万人。
不少内地父母会担心移居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港理工的研究却给出了结论。
当然,跨境孩子和新到港学生的出色表现,是香港包容环境的结果,也离不开这些群体自身的潜力。
这些孩子拥有超乎寻常的适应力、韧性和拼劲,家长也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为更好的教育资源奋斗,更渴望在迁居地站稳脚跟。
![]()
AI生成
内地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忍耐性、拼劲和开放,正是未来香港教育最可贵的力量。
对于有意赴港求学的家庭而言,比起升学焦虑或是抱怨不公,最重要的是提前规划,越早融入,孩子的适应性就越强。
不管是跨境求学,还是定居在香港本地,最终目的不是抢跑,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在新环境里经历更多、成长更多,获得更多,在这样的态度滋养下,升学结果便会水到渠成。
Readfirst
近两年掀起赴港求学潮,然而到了香港之后该如何择校、在港求学的规划该如何做等等问题还在等着这批新港人家庭。如果您也有相似的问题
那就一定不要错过 11月22日(周六)
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EduKnow × 万事达卡 大湾区年度留学盛典。
错过一次,又是一年。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立即预约席位不用再摸索试错
被誉为留学界“春晚”的年度重磅活动,今年将带来:
✅ 顶流学校中哪类学校的价值观和课程体系适合你家娃?
✅ 抓学术搞升学vs.兴趣爱好,好的国际教育如何兼得?
✅ 读香港大学值吗?从香港大学新兴热门专业看招生变革和就业前景
✅ 和美国大学招生官面对面,深度了解社区大学、转学和就业的真实状况
✅ 优质教育不止一种,解锁开放式创业教育等全球项目
主会场内容不设直播,欢迎大家带家人和朋友亲临现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