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几个小学生披着红绶带,笔杆条直地站在学校的大门口;
每当有小汽车驶入校门——开车上班的,都是该校教师——学生就列队行礼,高呼“老师早”。
这一幕,发生在杭州市上城区的某小学。
![]()
有人看到这一幕,觉得太不像话,向当地教育部门反应。
该小学的这种做法,被教育局叫停,小学负责人也受到严肃批评。
这件事就此作罢,但事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令人深思。
让学生“列队恭迎”的老师们,骨子里充满了封建的恶臭,俨然把自己当做特权者,自以为理应受到敬拜。
![]()
对这种“创意”拍板执行的,显然是校领导。
这不是某些教师的问题,而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最严重的校风堕落、师德沦丧。
正如一些网友的评论:
“这样的学校,培养的不是21世纪的人才,而是《弟子规》、《阿Q正传》那个时代的奴才!”
![]()
尤其是,这仅仅是某所“奇葩”学校的个案吗?还是,被曝光问题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类似的学校,类似的以教育之名的人格异化,究竟还有多少?
这也令人想到了百余年前的英国,集资深教师和数学家、哲人于一身的怀海特,所著的一本书:《教育的目的》。
![]()
![]()
“是启蒙者,还是封建主?”
书中谈到,教育最需警惕的弊病,是“教育者本身的角色错位”。
在中世纪,无论木匠、瓦匠,还是文书抄写员,乃至早期的大学,那些被称为“师傅”或者“教授”、理应承担“传递知识技能”的教育者,往往对徒弟、学生,有这样一个和学业无关的附加要求:
听话,服从自己,对自己恭顺。
![]()
甚至,哪怕自己的知识技能,其实水平很有限、很差劲,也不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和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类似安徒生《皇帝的新衣》那样的宫廷文化、奴才文化,是非常匹配的。
老师俨然是孩子王,是学校里仅次于校长的封建领主代理人,在学生面前,有着一呼百诺的威权。
走出学堂孩子,无论进入哪个职业,往往也会形成“唯上不唯实”的奴才性格;
![]()
如果将来有一天,昔日的学徒做了师傅,昔日的学生做了教授,也会重复之前的“师门做法”,俨然成为下一代学生的“封建领主”。
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未必不好。
然而书中指出:整个社会,为之承担了巨大的代价;
在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璀璨文化,在数百年的中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趋于停滞,甚至一代不如一代。
![]()
而教育者真正应当具有的姿态,应当是启蒙者——以平等的姿态,为受教育者赋权赋能;
尤其是,要让受教育者,勇于对自己提出质疑,力求超越自己。
正如古希腊的大哲苏格拉底,以开放式的问题启迪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由此培养出了柏拉图;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留下“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名言。
![]()
欧洲历经长达十几代人的漫漫长夜,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改善。也就是:
从封建主式的“奴才教育”,慢慢回归到古希腊先哲的启蒙教育传统。
抚今追昔,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扪心自问:
纵观自己的种种作法,究竟是传道授业、培养健全人格的启蒙者,还是散发着中世纪恶臭的封建主?
![]()
![]()
如何理解“尊师”?
也有人认为:
类似学生列队恭迎老师、山呼“老师早”的做法,或许也并非不妥,这符合自古以来的“尊师重道”传统。
书中也谈到了“尊师”。
作者认为,必须区分“把老师当封建家长”的所谓“尊师”,和“感谢老师启蒙传道”的正当尊师。
![]()
尊师,当然是美德,值得提倡。
书中提到的尊师楷模,包括柏拉图为冤死的老师苏格拉底,撰写生平记录,让老师的事迹得以流传;
包括牛顿对前辈学人的充分认可——他说自己的成就,是“站在巨人先贤的肩头上”。
这些长久流传的尊师之举,是学生对师长,真心、自愿的致敬;
![]()
而不是学校组织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所表演出来的形式主义丑剧。
而且,尊师,并非无条件的义务。
有的老师,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值得尊敬;
有的老师,则与之相反。
![]()
一切给学生灌输“老实听话”之类教育的成年人,都值得孩子随着成长和懂事,对其不断质疑。
对其中的“奴化”糟粕,非但不能尊重,而且要勇于否定,彻底抛弃。
但愿那些顶着寒风站在校门口,对着驶入校门的汽车齐声高呼“老师早”的孩子们,将来如果也为人师表,绝不要用类似的做法,“教毁”下一代学生……
![]()
![]()
类似的“毁人不倦”,究竟还有多少?
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追问:
其他学校,其他的教育者,与之类似的“毁人不倦”,究竟还有多少?
例如过去很多年,在升学考试之后,流行的“谢师宴”。
这在某些地区,几乎成了理所应当的“标配”。
![]()
再如一些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辱骂、体罚,甚至用三角板打伤学生头骨的做法,屡见报道。
甚至在一些高等学府,某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博导,乐于招收“听话,出活”的研究生。
以便公然霸占、窃取学生的科研成果,将其归入自己名下。
而众多学生,从被小学老师体罚,到被大学博导剥削,往往都忍气吞声。
![]()
甚至主动曲意逢迎,自甘处于“奴才”的位置。
以求苟且偷安,或者期待得到一些残羹冷炙的奖赏……
我们从小,大都听说过这样一句“传统格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书中谈到了这个“东方名言”,并做出了这样的批判解读:
![]()
这分明是,先被培养得“不把自己当人”,再准备着有朝一日,一旦获得哪怕芝麻绿豆大的权力,便“不把别人当人”!
类似这样的“毁人不倦”,在现代社会,早就应该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可叹的是,其中的不少余毒,至今延续,甚至根深蒂固。
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依然毫不过时……
请在右下角“点赞”“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