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
周慧泉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焘 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责编:钱岳
写在前面
当24/7的经济模式成为现实,我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从深夜值班的护士、凌晨穿梭的外卖员,到跨国连线的程序员,越来越多人不再遵循朝九晚五的作息。中国城市的工作形态被重塑,也必然影响到每个人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年轻父母在生育观念上,正从追求“多子多福”的传统模式,转向注重“精细化育儿”的现代模式。家庭育儿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现实之下,中国父母如何进行家庭安排,将直接影响其育儿实践以及心理健康。2021年我们进行了一项覆盖我国南方某城市逾三万家庭的大规模调查,从三个维度揭示了影响中国当代父母所面临的育儿压力的关键因素:孩子数量、工作安排与性别角色。这些发现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幸福,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转型期面临的共同挑战。
![]()
▲来源:www.pexels.com
1
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当代家庭的养育状况,我们在2021年通过教育系统向南方某市某区全部公办、民办学校的小学四年级到初三的学生家长发放了线上问卷。问卷是在各班级班主任的帮助下通过家长联络群发给父母,自由选择父母中的一人进行填写;一般而言,在家庭中主要负责孩子教育的父母一方就会进入我们的样本。本次分享,我们聚焦于小学生家长群体,有效问卷19387份。
研究采用了经过验证的科学量表:用《养育压力指数量表》测量父母压力水平,用《养育与家庭适应量表》评估家庭功能状况和具体养育行为。同时,我们详细收集了家长的工作安排——包括班制类型、周末工作频率等关键信息,并结合家庭结构、收入水平、户籍状况等多维度数据,力求呈现一幅完整的家庭生态画像。
![]()
▲来源:www.pexels.com
2
三大发现
发现一:多孩压力背后,是教养方式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二孩和三孩家庭的父母压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但压力并非简单来自“人多”,而是源于教养方式的转变。当父母的时间精力被多个孩子分散时,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减少“积极鼓励”,增加“强制管教”。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加剧了压力感受——数据分析显示,近一半的多孩家庭压力差异正是通过这种教养方式的中介产生的。
这个发现打破了“多双筷子”的简单认知。每个孩子都需要高质量的情感投入,当父母缺乏有效的教养技能时,孩子数量的增加就容易引发家庭系统的连锁反应。
![]()
发现二:工作对父母的影响,因性别而截然不同
在就业状态对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上,我们考虑了“家庭适应”这个因素,即家庭通过成员间的协同互动来适应压力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在平衡个体需求(如情绪调节、育儿实践)与系统因素(如父母协作、亲属支持)中维系家庭稳定与幸福。研究发现,就业状态对父母所感知的家庭适应呈现明显的不同。
对父亲而言,工作能提升他们所感知的家庭适应,从而降低育儿压力;而对母亲,工作却会削弱家庭适应能力,导致压力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工作时长对家庭影响不大,但母亲的工作时间每增加,她所感知的家庭适应就下降。虽然最终压力没有攀升,但基本是母亲更加努力调适的结果。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尽管社会倡导性别平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母亲无论是否就业,都被默认为育儿的主要责任人;因此职场妈妈往往陷入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中。
![]()
发现三:周末工作,正在悄悄侵蚀亲子情感连接
在各类非标准工时中,周末工作对家庭的影响尤为突出。经常或总是在周末工作的父母,使用“积极鼓励”教养方式的频率明显降低。这种负面影响在单亲家庭中更加严重——他们缺乏伴侣的支持,周末工作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为什么周末如此特别?因为周末是家庭团聚、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时段。当这个时段被工作占据,父母就失去了与孩子深度互动的宝贵机会。
![]()
3
深层思考
上述发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家庭结构转型的宏大背景之中。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与数字化催生了“24/7经济”,重塑了劳动力市场与工作伦理,使得朝九晚五之外的非标准工时成为数百万计家庭的生计现实。另一方面,中国家庭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迁:户均规模持续缩小,多孩家庭在政策调整下重新涌现,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因人口流动而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家庭作为一个应对系统,其内部的责任分配、角色期待与压力调节机制,正承受着来自外部社会经济巨变与内部需求增长的双重挤压。
这三项发现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家庭压力不仅来自外部条件,更来自内部的应对方式。而当前的家庭应对模式,仍然深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我们的样本中,约八成的问卷由母亲填写——这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依然被推在最前线。虽然有七成母亲在职,她们却承担着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提供“家长培训”或者提倡“家庭友好政策”,很容易变成对母亲的又一次苛求。
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已从1990年代的73%下降到如今的60%左右。许多女性为了家庭离开了职场。如果再片面强调工作对育儿的影响,可能导致雇主更不愿意雇佣女性,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在24/7经济已成现实的今天,简单要求“家庭友好工作制”可能并不现实。如果所有人都选择“方便”的时段,那些“不方便”的班次谁来承担?对于那些依赖非标准工时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限制周末工作可能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经济保障受到威胁。
![]()
▲来源:www.pexels.com
4
新的出路
或许,更现实的出路在于重新思考家庭内部的责任分配——推动父亲更多参与育儿,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分工。
有人说这是老生常谈,但我们需要新的谈法。研究发现,父亲的积极投入不仅惠及母亲和孩子,对父亲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Twamley, Brunton, Sutcliffe, Hinds, & Thomas, 2013)。国际经验表明,当父职参与被视为一项“教育工程”而非“帮忙”时,能产生更深远的社会效益。
以挪威为例,他们将亲密关怀的父职理念定位为一项社会改造工程。政府明确指出现代男性同样需要从传统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强调育儿参与对提升男性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陪产假不再被定义为“给妈妈帮忙”,而是被视为父亲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的成长之旅(Korsvik & Warat, 2016)。
这种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政策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在塑造社会认知。我们需要让父职参与成为男性的自主选择,而非被动义务;成为生命成长的宝贵机会,而非家庭责任的额外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父亲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育儿,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长;母亲可以适度“放权”,给父亲更多的实践空间;社会各界可以在舆论引导、政策设计中,为新型家庭关系的构建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改变正在发生,而每一个家庭的微小调整,终将汇成社会转型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Korsvik, T. R., & Warat, M. (2016). Framing Leave for Fathers in Norway and Poland: Just a Matter of Gender Equality? NORA - Nordic Journal of Feminist and Gender Research, 24(2), 110-125. doi:10.1080/08038740.2016.1182588
Twamley, K., Brunton, G., Sutcliffe, K., Hinds, K., & Thomas, J. (2013). Fathers' involvement and the impact on family mental health: evidence from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analyses. Community Work & Family, 16(2), 212-224.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