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星
据11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落下帷幕,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本届工作报告在提到过去5年的荣誉情况时,那远航、张志刚、刘卓等12名优秀职工的名字被写入其中。这让一些被提及名字的职工“既惊喜又感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职工对标榜样,成为“他们”甚至超越“他们”。
绥化市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行名字,实则是让一线劳动者站上“C位”。来自不同行业12个名字的串联,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诠释,更容易深入人心、产生情感共鸣。
职工被点到名字有那么重要吗?十几年前的一个故事让笔者印象深刻:某央企项目部以“你能叫出多少职工的名字”为主题开展了一项活动,引导管理干部从记住职工名字做起,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事情的起因是,一位项目部总工用“小伙子”称呼一位挖掘机司机,而司机觉得“天天吃住在一起,总工却不知道我是谁,是我干得不好?还是给总工留下什么坏印象?”最终因感到不被尊重而工作走神,被批评后,司机在局域网吐槽上述问题,项目部由此反思,将“记住职工名字”列为管理干部的基本功。
虽然是老故事,蕴含的道理却未过时。不管是职工“被点名”,还是“被记住”,本质上都是劳动价值被看见、被重视、被尊重。从人情、人性的角度讲,“名字被看见”自然让一些劳动者很在乎、很渴望。
如何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近年来,很多地方将镜头更多聚焦在一线劳动者身上,倾听他们的声音,让技能人才、劳模工匠等平凡英雄从“群像”中走出,成为面容清晰的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榜样,传递了“无论岗位多么平凡,只要实干有为就值得被铭记”的价值导向。
比如,在工会组织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探索出礼遇劳模工匠、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新模式,打造“工匠之城”,致敬劳动者。又如,设立城市工匠日,建设劳模工匠展览馆、开设劳模工匠主题地铁专列,在城市广场大屏展示劳模工匠事迹和肖像等。海南省图书馆的墙壁上刻着“海南省图书馆参建民工名录”,626位参建农民工姓名赫然在列、熠熠生辉。此外,有的企业把技术骨干的创新故事纳入新职工培训教材,用一线职工的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等;一些高校将聚光灯转向校园里的后勤人员,邀请他们寄语学子……
这些走心做法,看见了每一份付出和每一滴汗水,让劳动精神从概念变为能触摸、可模仿、想超越的榜样力量,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学习榜样,凝聚奋进力量。
一个民族的伟大,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传奇,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创造。当劳动者的名字被铭记、个体的奋斗成果被认可,“人人都想出彩、人人都能出彩”的创造热情才会被点燃。期待更多地方和单位能够从成长平台、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让每一份劳动都能得到尊重,让劳动的荣光照亮每一条奋斗之路。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