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新人作者问我:大叔,现在写书是不是必须追热点、造爆款才能卖得好?
当然不是。
中国妇女出版社有本书叫《生而悦己》,上市不到一年加印5次——没追过一个热点,没做过一场爆款直播。
在流量焦虑席卷出版业的今天,这本书靠什么站稳脚跟?
今天给大家复盘它的出版全过程,其中包含了3个对新人作者极具启发的“反常识”启示。
《生而悦己》的选题来源很有意思——它不是编辑们头脑风暴的结果,而是一场“专业接力”。
教育专家孙云晓先发现了这本德国心理治疗师的作品,被其中“女性常被社会强加的人生剧本束缚”的洞察打动,主动推荐给出版社。
编辑团队没有盲目跟进,而是先做市场调研,发现两个关键缺口:
市面上女性成长书大多要么太理论,要么只讲单一场景,缺少既有文化适配性又有实操性的内容。
这才是好选题的真相——不在热搜上,在专业判断与市场缺口的交叉点上。
追热点永远慢人一步,挖需求才能独占先机。
《生而悦己》最妙的一处改动,是总编辑提议在每章结尾加一首诗。
原书没这个设计,但编辑发现作者本身是诗人,那些诗恰好是对章节内容的“诗意注解”。
这个改动让阅读有了呼吸感—读者在理论之后,能停下来感受、共鸣、内化。
他们还增加了“和心理治疗师一起聊聊”环节,每章一个戳心问题,让读者不只是读,而是在对话。
内容价值的核心不是装了多少知识,而是读者能带走多少改变。
读者不为你的知识付费,为他们能发生的改变付费。
夸张不?为了这本书的名字,团队起了几十个选项,发行部门做了三轮讨论。
最后在“扔掉羁绊”和“生而悦己”之间选择。前者更贴近原书立意,后者更符合读者心理。
总编辑一锤定音:扔掉羁绊让人觉得在对抗,生而悦己戳中的是中国人悦纳自己的深层需求。
结果证明他是对的——很多读者反馈,正是这个书名让他们想深入了解。
书名是第一个销售员,它在对读者说的第一句话。千万别小看书名,它不是你对内容的概括,是你对读者承诺的价值。
《生而悦己》的整个出版过程,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扎实的内容自有它的生命力。在急于求成的时代,慢下来打磨细节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那么,我们所有新人作者在写书时,具体应该如何借鉴和操作呢?
1、先找你的专业领域内,哪些痛点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2、痛点验证方法很简单:看看市面上同类书,读者评价中“可惜没有...”后面跟的是什么
3、你的独特经历可能是最好的过滤器,例如你在哪个领域被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最多?
4、设计阅读节奏:理论+案例+行动建议是黄金组合
5、设置“停顿点”:让读者有机会消化内容,而不只是被动接收
6、提供“最小行动”:读完这一章,现在就能做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7、测试书名的方法:不看内容,只看书名,朋友能猜到这本书讲什么吗?
8、好的书名同时做到三点:看得懂、记得住、愿意转述
9、避开这些雷区:太学术、太负面、需要解释三遍才能明白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的学员王梅最近出版的新书《别和自己较劲》,敏锐抓住“内耗”这个现代人的普遍痛点。
书里不空谈理论,是基于多年反内耗训练经验,提供了一套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解决方案。读者看完就能用,用了就有效——这正是“用得上”的完美体现。
《别和自己较劲》这个书名同样精准——直接戳中读者痛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本书能解决什么问题。好的书名不需要解释,一眼就能打动人心。
《别和自己较劲》上市当天拿下当当网榜单TOP1,登上当当网成功励志页面的banner位置,获得更大曝光。
![]()
出版不到一个月,就喜提加印:
![]()
新京报书评周刊业还进行了推荐:
![]()
王梅本人也被邀请去中科会客厅做内容分享会,就是这本书,让她的思想和专业,走出了小小的书房,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如果你正打算写自己的第一本书,或者已经在写但遇到瓶颈,欢迎了解【秋叶写书私房课】。
我们给你最实在的写书支持——从找准定位、内容打磨到出版对接,全程陪跑,帮你避开最常见的那些坑。
毕竟,出一本书不难,难的是出一本让你多年后依然骄傲的作品。
立即扫码和我们的图书专业顾问1对1咨询,帮你从0到1打造一本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