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龄、肥胖、严重冠心病三大高危因素叠加,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便如“走钢丝”,对容量管理的精准性提出极致挑战:容量过负荷可能诱发急性心衰,而容量不足则可能导致冠脉灌注压下降,加剧心肌缺血。本期通过一例成功救治的高危病例,解析此类患者的容量管理策略。
![]()
病例提供
李运书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
一、病例资料
【基本资料】
患者信息:老年男性,71岁,身高181 cm,体重96 kg。
主诉:突发胸痛大汗7 h。
现病史:患者7 h前突发胸痛伴大汗,向后背、左肩臂放射,否认呕吐、晕厥及抽搐,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持续数小时未见缓解,自行前往外院就诊,外院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予以吗啡3 mg静脉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静点、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为进一步诊治,由120转至我院急诊,完善检查示:窦性心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6毫伏;心肌酶升高;心脏超声考虑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血压190/115 mmHg(1 mmHg=0.133 kPa),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厄贝沙坦),平时血压控制在130/60 mmHg。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P)70次/min;呼吸(R)15 次/min;血压(BP)134/58 mmHg。双肺、心脏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
(2)心肌标志物
![]()
(3)凝血常规
![]()
(4)肝肾功能
![]()
(5)动脉血气
![]()
【辅助检查】
(1)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后壁)。
![]()
(2)肺部检查:大致正常。
![]()
(3)心脏超声:左室下后壁中上段运动减低,左室增大,左房饱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
![]()
![]()
(4)冠脉造影
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弥漫性病变,管腔最重狭窄90%。
第一对角支(D1):近中段弥漫性狭窄90%。
左旋支(LCX):远段完全闭塞,OM1高位发出开口节段性狭窄95%,OM2近段节段性狭窄90%,OM3近段节段性狭窄90%,累及开口。
右冠状动脉(RCA):中段弥漫性狭窄70%,远段弥漫性狭窄70%~90%。
![]()
(5)头颈部CT、血管超声及腹部超声大致正常。
【诊断】
(1)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拟施术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麻醉及手术过程
【术前评估】
患者为老年男性,ASA Ⅳ级,心功能Ⅱ级,运动耐量(METs)>4分,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0.52%;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狭窄严重;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满意;重度肥胖,Mallampati分级Ⅲ级,甲颏距离5.5 cm,张口度3横指,无明显困难气道;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肺通气及储备能力正常,其余化验大致正常。
【麻醉计划】
(1)老年患者,术前口服地西泮,避免焦虑、紧张。
(2)严重冠脉病变:术前禁食水,有效血容量不足,诱导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应在术前、诱导期间适当补液;避免心率(HR)过快增加心肌氧耗;维护适宜血压保证冠脉灌注。
(3)患者血红蛋白12.8 g/dl,体重96 kg,可在术中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方法进行血液保护,减少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液破坏,减少异体血输入。
(4)肺通气及储备能力大致正常,可尝试超快通道麻醉在手术结束后拔出气管导管。
(5)患者体重较大,术后易出现肺不张,良好的术后镇痛可降低其发生率。
(6)拟施麻醉方式:静吸复合麻醉+改良胸横肌筋膜神经阻滞(超快通道麻醉)。
【麻醉准备】
准备常规麻醉药物、可视喉镜、气管导管、成人管芯、口鼻咽通气道、吸引器、胃管、三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路、有创动脉压监测装置、大口径静脉通路、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监测(Nirs)、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一次性采血袋。
【麻醉过程】
(1)入室监测:多功能监护,包括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BIS、Nirs、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及鼻温和肛温,右上肢静脉输液通路(16 G),局麻下左侧桡动脉置管持续监测有创血压(IBP)。
(2)诱导用药:咪达唑仑3 mg、依托咪酯20 mg、丙泊酚50 mg、罗库溴铵80 mg、舒芬太尼90 µg,根据血压情况适当补充液体及甲氧明。
(3)经口插8.0#气管导管,深度23 cm;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10~12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50%,呼气末正压(PEEP)6~8 cmH2O(1 cmH2O=0.098 kPa);经鼻放置胃管引流胃液。
(4)麻醉诱导结束后,超声引导下于右侧颈内静脉放置7 F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及胸横肌筋膜神经阻滞(TTPB)。TTPB用药:双侧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各20 ml。
【麻醉维持】
(1)CPB前:静脉泵注丙泊酚2 mg/(kg·h)、右美托咪定0.3~0.6 µg/(kg·h)、顺阿曲库铵0.1 mg/(kg·h)、瑞芬太尼0.2~0.3 µg/(kg·min),吸入七氟烷1%~2%;预防性应用头孢呋辛钠1.5 g;泮托拉唑40 mg预防应激性溃疡;氨甲环酸2.0 g抗纤溶;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储存自体血800 ml同时监测ECG、IBP、中心静脉压(CVP)、SpO2、Nirs、BIS、尿量;定期监测血气。
(2)CPB中:维持用药同上;VT 3~4 ml/kg,RR 5~6次/分,FiO2 30%,PEEP 5 cmH2O;预冲液为晶胶比1:2(复方电解质500ml+琥珀酰明胶注射液1000ml),停跳液为4:1冷氧合血高钾停跳液;超滤方式为常规超滤+改良超滤;定时监测、灌注压、NIRS、尿量、血气及胶渗压。
(3)CPB后:维持用药同上;穿钢丝后停用顺阿曲库铵,缝皮时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予托烷司琼4 mg。
【手术过程】
正中开胸,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腔镜下取大隐静脉(SVG)行LIMA-LAD、SVG-D1、SVG-OM、SVG-PDA共4支桥,桥血管流量满意。手术顺利,转机134 min、阻断122 min。
三、液体治疗
1.患者液体总量
手术时长6 h 30 min,入液量4070 ml(琥珀酰明胶3000 ml,晶体300 ml,机血500 ml,Cellsaver 270 ml),出液量3400 ml(尿量2100 ml,体外平衡量-800 ml,失血量500 ml),最终平衡量670 ml。
诱导前液体输注量:入液量(琥珀酰明胶2000 ml,晶体300 ml)。
诱导后至出室前液体输注量:入液量(琥珀酰明胶1000 ml,机血500 ml,Cellsaver 270 ml)。
![]()
![]()
2.血气、输液量依据
(1)输液量依据:围术期生理需要量(4×10+2×10+1×76)×(8+6.5)h=1972 ml。
(2)麻醉扩容量:一般按5~7 ml/kg,96×6=576 ml。
(3)术中出血量:800 ml。
(4)术中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根据循环变化、血气、凝血、Nirs、尿量、失血量等指标变化调整液体种类及容量。
(5)在手术过程中,以BP、HR、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Nirs、尿量、乳酸等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液过程中BP、Nirs无剧烈波动且波动范围在基础值的20%以内,HR、CVP分别维持在60~70次/min、6~10 cmH2O(具体血流动力学指标见下图),ScvO2、乳酸稳定在正常范围,尿速、尿量满意。
![]()
![]()
四、术后随访及转归
患者术毕返回ICU后查胸片、术后3 d复查胸片及心脏超声,大致满意。
![]()
五、病例总结
大体重患者通常存在代谢紊乱、心肺功能储备下降、血管条件差等问题。术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肾功能不全等)、体重指数(BMI)、血浆胶体渗透压、CVP、心脏超声(评估心室功能及EF值)等指标。同时,大体重患者可能存在心功能储备不足或合并代谢综合征,需评估液体负荷耐受性。此外,还应准备合适的液体种类,包括晶体液(如复方电解质溶液)、胶体液(如白蛋白、琥珀酰明胶、羟乙基淀粉,但需注意大剂量使用胶体可能增加肾脏负担),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为术中液体管理奠定基础。
临床常用的人工胶体包括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对于体重较大且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优先选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因为其分子量为35 kD并自带负电荷,能快速有效地维持循环血容量,且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影响小,同时无组织蓄积和剂量限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