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两者之间的复杂联系, 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系统的属性, 文化多样性反映社会系统的特征, 但两者都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 且在地理位置上往往表现出重合的特征。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是生物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本书系统研究了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民族生计特征、民族植物利用等开展了定量研究, 提出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本书适合生态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生物文化多样性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参考阅读。
![]()
写作背景与意义
当前, 中国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也步入关键阶段。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地区面临着急剧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并受到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效益的挤压与侵蚀, 植根于各民族社会历史与习俗传统中的民族文化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分布格局, 在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乡土社会传承有序的生态知识, 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能够为西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全书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如何理解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深层关联?
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天平上寻求平衡?
如何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精彩内容展示
![]()
![]()
![]()
![]()
![]()
![]()
![]()
![]()
目录一览
![]()
![]()
![]()
⬅️ 左右滑动查看全书目录 ➡️
购书直达
本文摘编自科学出版社10月出版的
《 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
邓红兵等著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5.10
ISBN 978-7-03-083842-1
审图号: GS 京(2025)2010 号
责任编辑: 王 倩
图片来源于该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分析了当前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前沿热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全书分 3 篇共 12 章,对生物多样性领域内一些重要新理论 (如区域群落理论)、新概念 (如全共生体)、新技术 (如环境 DNA、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特别注重生态与进化的整合与交叉。本书可供生物多样性科学及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借鉴。
![]()
✦ ———— END ———— ✦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本文编辑:方嘉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