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杨远超 侯鲁晋 “只需轻点屏幕选择咨询类别,不到5分钟就理清家中宅基地纠纷的法律思路,不用跑远路、不用等时间,太方便了。”近日,在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法律援助站,刚通过“法务通机器人”完成咨询的战士熊成龙对战友连连称赞。 武警黔西南支队驻守地域分散,部分基层单位地处偏远山区,以往官兵遇到家庭财产分割、邻里矛盾调解、军属就业维权等涉法问题,只能利用休假时间返乡咨询,或通过电话联系地方律师,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常因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有战士曾因家人被拖欠工资,训练频频走神。”该支队文职法律骨干李双说,尽管支队定期邀请地方法律工作者来队开展普法活动,但受限于时间、场地等因素,难以满足官兵随时问、及时解的需求。 今年初,武警黔西南支队党委将“法务通机器人”作为创新普法形式、拓宽服务渠道的重要抓手,同步纳入“常态法律服务下基层”工作体系,与“六座连心桥”(心理困惑桥、伙食问题桥、法律疑问桥、违纪苗头桥、伤病困扰桥、打骂体罚桥)中的“法律疑问桥”深度衔接,让智能法律服务既扎根基层日常,又成为连通官兵需求与法治保障的关键纽带。 “法务通机器人”涵盖两大核心功能:一是智能咨询,内置婚姻家庭、劳动纠纷、侵权责任等12个领域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官兵输入问题关键词即可获取精准法律解读,还能根据具体情况生成维权建议。二是自动生成法律文书,针对常见的起诉状、答辩状、离婚协议书、劳动仲裁申请书等20余种文书类型,官兵只需按照系统提示填写基础信息,机器人便可结合法律规范自动生成标准化文书,省去手工撰写、反复修改的麻烦,大幅提升文书准备效率。 “法务通机器人”还具有普法学习功能,通过整合案例解读、法律条文动画、军营法治微课等资源,支持官兵自主点播学习。 “父亲出事那阵,我满脑子就想回家,根本静不下心训练。”回忆去年的经历,战士小魏说。当时,他接到家中电话,得知父亲酒后与他人发生冲突,被对方用空酒瓶砸伤住院,心急如焚的他当即向中队递交探亲申请。 武警黔西南支队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带小魏来到“法务通机器人”前,通过检索“酒后肇事”“人身损害赔偿”等关键词,快速调取同类案例处理流程。从伤情鉴定标准、责任划分依据,到后续民事索赔或刑事追责的法律路径,机器人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呈现。“原来不是必须回家才能处理,先做伤情鉴定是关键。”小魏说。 在“法务通机器人”提供的法律指引下,小魏通过电话指导家人,同时单位出函协调,最终在派出所调解下,对方与小魏家人达成赔偿协议,足额支付了医疗费用。 “要是没有‘法务通机器人’帮我理清思路,我可能早就请假回家,既影响训练又未必能高效解决问题。”小魏感慨道。 为让“法务通机器人”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武警黔西南支队还建立了配套保障机制:在每个基层单位设立“法律服务联络员”,定期收集官兵涉法需求反馈给支队;联合地方司法部门更新数据库,确保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实时同步;每月开展“法治服务日”活动,安排专业律师现场指导官兵使用机器人,同时针对复杂涉法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支队还定期精心遴选法律书籍和编写法律常识配发基层,促使广大官兵进一步了解掌握法律常识。 “法治是强军兴军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才能为官兵安心服役、部队战斗力提升筑牢坚实基础。”武警黔西南支队领导表示,他们将继续优化“法务通机器人”功能,增加军属专属服务模块,开通涉军法律“绿色通道”,同时探索“人工智能+法治骨干”联动模式,让法治服务从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延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