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BBC摊上大事了”,这是许多西方媒体最近两天对BBC所遭遇危机的描述。事情的起因是BBC《全景》栏目去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被指通过“剪辑手段”歪曲特朗普的一段演讲,BBC两名高管“史无前例”地辞职,特朗普方面则表示将为此索赔1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称,就媒体危机而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则表示BBC“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斗争中”。
首播于1953年的《全景》以深度调查闻名,是世界上播送时间跨度最长的时事电视栏目。“剪辑门”出现在这样一档“老牌栏目”中,可想而知BBC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以新闻客观性为名行意识形态操弄之实有多严重。人们并不相信这是孤例,很多人在“吃瓜”之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遭遇恶意剪辑的对象不是特朗普,这场关乎BBC信誉的“存亡危机”还会存在吗?又或者,如果特朗普在去年的大选中没有胜出,BBC还会低头道歉吗?
这样的疑问并非没有原因。在移花接木、恶意剪辑这方面,BBC属于“经验最丰富”的那部分西方媒体之一,与其说这次它是“不小心剪错了特朗普的片子”,倒不如说是“这次遭遇恶意剪辑的对象恰好是特朗普”。2019年,曾在BBC工作了11年的记者安娜·布里斯在离开BBC后,在社交媒体上揭露其炮制有关叙利亚的假新闻,“英国同胞在看BBC时应加倍小心,因为他们对公众隐瞒真相,大量报道假消息”。相关民调也显示,近年来BBC在英国公众当中的信任度不断下跌,“虚假信息传播削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人对BBC惹上这样的“麻烦”而感到意外。近年来BBC在对华报道中形成一整套具有政治操弄性质的话语系统:从使用阴暗滤镜制造压抑氛围,到剪辑拼接构造情绪冲突;用“匿名爆料”替代实地调查,到以“伪纪实”话术输出意识形态立场。这些手法在炮制所谓“强迫劳动”、涉港报道等议题中反复出现,已形成套路。
BBC曾将2019年新疆一地的卫星图与2020年的一张工厂外景图拼接到一起,充当所谓“强迫劳动”的证据;雇“演员”在BBC镜头前哭诉遭遇“虐待”;把新疆交通事故的照片说成是“镇压”的证据;在香港“修例风波”中删除暴徒抢警察枪的画面,制造“警察枪击和平示威者”的假象……由于经常采用断章取义的片段、阴阳怪气的旁白、阴沉昏暗的画面等“技巧”来抹黑、丑化中国,BBC多次被中国外交部点名,其画面风格也被中国网友称为“阴间滤镜”。
更为恶劣的是,通过这样的“碰瓷”,BBC的报道与国际反华势力形成联动,成为所谓“制裁中国企业”最积极的吹鼓手之一。原本中国的光伏、棉花、番茄等都是国际市场中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但正是BBC们的恶意诬陷、反华势力的推波助澜,不仅让这些企业面临市场歧视的实际压力,也扰乱了国际市场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就此而言,BBC应该面对的索赔远不止特朗普方面要求的10亿美元,所有遭受其恶意剪辑影响的受害者都有权要求BBC道歉并做出赔偿。
BBC是时候好好照一照镜子了。新闻报道自由从来不是偏见与谎言的通行证,从BBC近年来不断遭遇的信任风波中,人们看到的不是其自我标榜的“专业”“客观”“中立”,而是根深蒂固的“文明优越感”。可以说,BBC已经成为全球媒体生态中最具破坏力的负面样本之一。如果继续将意识形态凌驾于职业伦理之上,不仅将彻底丧失全球民众的信任,也必将在国际舆论场上进一步自我边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