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据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的数据,当月芯片设备销售额创下1986年以来的同期新高,连续11个月突破4000亿日元。另一边,日本汽车进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当月日本本土纯电车型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2%跌至1.3%。
一边狂欢,又一边失血,这正是日本工业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底子厚实的日本工业确实不会全面崩塌,但支柱的断裂,与结构性的衰退,正不可避免。
在那些被奉为“隐形冠军”的细分领域,日本企业还在大量赚钱,但支撑国家工业骨架的核心产业,已在时代的余光里,摔下神坛,走得踉踉跄跄。
![]()
强点依然很强,但弱点崩得有点快
在很多人眼里,日本工业依然能够保持住自己的部分优势,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日本非常擅长筑墙。
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是日本仅剩不多的王牌产业之一。2025年1-9月,日本芯片设备销售额超过3.8万亿日元,全球市占率在30%左右,尼康、佳能的DUV光刻机在中国市场拿到35%的份额,利润暴涨82%。光刻胶领域更是一枝独秀,东京应化等企业掌控着全球82%的市场份额,高阶EUV光刻胶的全球市占率达45.9%。
但日本支柱产业的崩塌速度也超出了预期。2025年8月,日本工业产出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下降1.2%,电气机械、加工金属等关键行业的跌幅,均超过了5%。
汽车产业的滑坡最让日本心惊。日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2.8%,纯电车型占比不足2%。日本市场在售的61款纯电车型中,51款来自海外,本土车企只有几个陪跑的资格。日本当然可以说燃油车的时代仍属于自己,丰田依然是最赚钱的全球第一车企,但丰田的利润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
老龄化和路径依赖,对日本工业有何影响?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5年的《制造业白皮书》里,把数字化转型的口号喊得山响,但实际举动和取得的效果,却是远不及预期。
日本的汽车产业存在严重的战略误判。当全球车企都在押注锂电时,日本固执地把宝压在了氢能上,等到发现方向错误再说转型,不仅充电桩覆盖率不足,技术储备也落后了。2025年上半年,日本燃油车份额从42.3%回升至44.7%,旧有的供应链保持了强大的惯性,丰田、本田等企业,已经围绕燃油与混动技术,搭建了半个多世纪的的零部件体系,一旦转型,意味着万亿级的资产贬值。
人力和人才的缺失更是让日本工业发展受影响。厚生劳动省在2025年《劳动经济白皮书》里承认,医疗、物流等基础设施行业面临人才断层,制造业更是如此。
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日本推行弹性工时新政,但试点企业生产率仅提升12%。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里依然没有制造业,2025年日本高校制造业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同比下降8%,年轻人宁愿去互联网公司做临时工,也不愿进工厂当终身雇员。
研发体系的僵化让还在拿诺贝尔奖的日本看起来非常割裂。日本每年在SPring-8同步辐射光源等大设施上砸下重金,却难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日本是非常不错的技术供应商,但全产业链的掌控力不足。
中国企业的冲击,从产品替代到标准改写
比亚迪亚太区总经理那句“要在日本生根发芽”,不是客套话,而是中国企业对日本工业的竞争宣言。
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用性价比与本地化撕开了日本的封闭市场。2025年9月,比亚迪、特斯拉在日销量分别达802辆、1471辆,同比增幅均近3倍。当日本车企还在纠结“百公里油耗降0.1升”,比亚迪已用刀片电池解决了安全焦虑,用快充技术抵消了充电桩不足的短板。中国企业的“用户痛点优先”和日本企业的“技术至上”,孰优孰劣?
半导体设备领域的竞争更显激烈。2025年上半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同比微降2.9%,日本企业挤牙膏式的渐进式改进,终究抵不过中国企业全产业链协同突破的速度。
“谁依赖谁”的天平也在悄然倾斜。比如材料领域,信越化学41%的营收来自中国,光刻胶对华出口占比超过了65%,这让日本在中美技术博弈中进退两难,既要配合美国的出口限制,又怕失去中国市场导致亏损。
![]()
本土空心化,海外备份成功了么?
擅长“两头押注”日本,在工业领域也玩起了这一传统技能,把核心制造环节迁到海外,本土只剩研发与组装。但这种主动的工业空心化,目前来看并不算成功。
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并降低成本,丰田在东南亚的产能占比已超过30%,本土工厂仅保留了高端车型生产。2025年7月,日本本土汽车产量环比下跌6.7%,而其美国工厂的电动车产能却在扩大。这是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妥协,却让本土产业链,失去了一些造血能力。
半导体材料企业的海外布局更具代表性。东京应化砸下200亿日元在韩国建光刻胶厂,JSR的工厂在明年底就能量产,只有Adeka还在坚持本土优先。但这种选择实属无奈,韩国京畿道集群是全球最大芯片制造中心之一,日本企业若不靠近客户,就会被三星抛弃。但这也意味着,日本本土的材料产能正在萎缩。
对美“送礼”的代价
日本送给美国的“投名状”,正在变成刺向自己工业的尖刀。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为配合美国的对华限制,日本在2024年就收紧了半导体材料出口,信越化学的半导体材料业务增速持续下滑。但美国并未给予对等的回报,日本有彻底沦为美国半导体产业链附庸的可能。
汽车产业方面,为符合美国IRA法案的补贴要求,丰田将电池工厂建在了美国,导致本土电池产能投资缩减40%,而美国车企却在新能源领域加速发展。对美示好的代价,不只是利润缩水,而是可能丧失了产业转型的最后窗口期。
![]()
优势难续,衰退已定
日本工业的退步,不是暂时的调整,而是结构性的衰退。那个涌现出丰田、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的工业日本,正在一步步退化成只做细分领域的供应商日本,但或许,这也是好事一桩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