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读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杨桂朋教授团队在国际大气科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oceanic ventilation and terrestrial transport on the atmospheric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海洋通风与陆源输送对西太平洋大气中挥发性氯代烃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西太平洋在全球挥发性氯代烃循环中的关键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明确了其在平衡全球卤代烃源汇格局、连接东亚排放与大气输送中的核心地位,更关键的是首次量化了该区域对受控卤代物的“净吸收”能力,凸显了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成果介绍
![]()
![]()
图1. 西太平洋大气VCHCs的海陆协同调控机制示意图
挥发性氯代烃(VCHCs)是重要的臭氧破坏物质和温室气体,然而其全球源汇收支存在显著不确定性。西太平洋作为东亚陆源排放与全球大气环流之间的关键通道,其在VCHCs循环中的角色却一直是大气化学研究中的“盲区”。由于缺乏对该区域VCHCs源汇贡献的定量评估,全球卤代烃收支核算与臭氧层恢复预测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制约。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对西太平洋在VCHCs循环中的调节作用展开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不仅是短寿命卤代烃(如CHCl₃和C₂HCl₃)的重要释放源,更是受控物质四氯化碳(CCl₄)的显著吸收汇。研究首次量化其年吸收量约占全球CCl₄排放的2.1%,相当于全球海洋吸收总量的6.3%。
这一突破性发现,首次明确了西太平洋对受控卤代烃的“净吸收”能力,揭示了该海域在调节大气VCHCs平衡、助力臭氧层恢复及参与气候调控方面的重要功能。该研究为全球VCHCs排放与吸收评估提供了首个来自西太平洋的系统观测证据,不仅为《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监测与区域排放管控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也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关键作用的认识。
![]()
图2. 海洋生物生产与陆源输入共同影响西太平洋VCHCs的分布格局的示意图
杨桂朋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本次发表于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的研究成果,是该团队在气候活性气体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论文第一作者为杨桂朋教授和何真教授联合指导的毕业生刘珊珊博士(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倪洁博士(现工作于康复大学),通讯作者为杨桂朋教授和何真教授。该研究由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国家博士后资助计划(BC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以及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的联合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5194/acp-25-14967-2025
(Influence of oceanic ventilation and terrestrial transport on the atmospheric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图文丨杨桂朋教授团队
排版丨胡蔚然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