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深入推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已进入 “专业化升级、规模化发展” 的关键阶段。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年均举办山地户外赛事数千场,参与人次突破千万。在此背景下,2025 年 11 月 4 日,由中国登山协会主办、湖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承办的全国第十期山地户外裁判员培训,在 “山水交融、户外资源富集” 的武汉正式启动,来自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 位学员—— 涵盖全国户外行业从业者、资深参赛者及高校户外领域教师,通过 5 天 “理论 + 实操 + 考核” 的沉浸式培训,为充实行业专业人才注入了新生力量。
![]()
庄重开班:锚定行业发展核心需求
11 月4日上午 8:30,全国第十期山地户外裁判员培训开班仪式在武汉柏适酒店会议室隆重举行,由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宋凯主持。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副主任史芸出席了开班仪式,仪式现场,湖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国强致欢迎词,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总顾问张志坚博士代表中登协为培训班寄语:从三大维度明确培训核心价值。
张志坚首先回顾中国登山协会发展历程,从 1989 年国内首家户外运动民间社团在昆明成立,到 2005 年山地户外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正式体育运动项目,再到近年来《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密集出台,系统梳理我国户外运动 “从萌芽到规范” 的发展脉络。随后,他聚焦 2025 年山地户外赛事发展现状:“今年前 10 个月,全国已举办各类山地户外赛事 1860 场,较去年同期增长 15%,赛事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对执裁专业性、规范性的要求也显著提升。”
最后,张志坚博士着重强调专业裁判员的行业价值:“山地户外赛事兼具挑战性与风险性,裁判员不仅是‘规则执行者’,更是‘安全守护者’。专业的执裁队伍能规范赛事秩序、降低安全风险,更能推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这也是中登协持续开展裁判员培训的核心初衷。” 简短而有力的致辞,让在场 60 位学员深刻认识到本次培训的重要意义,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
高规格筹备:多方协同筑牢培训保障网
本次培训筹备历时 3 个月,中国登山协会与湖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组建专项工作组,从场地选址、师资筛选到后勤保障全程严格把关。培训主会场设在武汉柏适酒店,毗邻武汉绿道户外实训基地,既满足理论教学的硬件需求,又为实操训练提供地理便利,缩短往返实训场地的时间成本。后勤团队围绕 “安全、便捷、高效” 原则,提前制定《学员安全保障方案》,以保证学员在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全身心投入,无任何后顾之忧。
本次课程的师资阵容更是彰显行业顶尖水准,除张志坚博士外,还汇聚了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裁判代新华,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级裁判宋凯,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级裁判倪斌,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级裁判何勇,山地户外运动国家级裁判郑则旭等多位专家。
每位授课教师均需经过 “材料审核 — 试讲评估 — 课程优化” 三重筛选:提前提交 “课程大纲 + 典型案例库 + 考核评价标准” 三套材料,经中登协户外专业委员会审核。
沉浸式授课:三维课程破解执裁痛点
培训课程严格遵循 “政策导向 — 技能落地 — 实战检验” 逻辑,每日行程从清晨 7 点的 5000 米早操开启:全体学员按时报到,并在班主任和班长的组织下绕武汉国博中心进行晨练,既锤炼适应山地执裁的体能基础,又通过小组结伴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营造 “比学赶超” 的良好氛围。
理论教学:从 “知其然” 到 “知其所以然”
![]()
张志坚:户外赛事裁判工作概论
11 月 5 日开班仪式后,张志坚博士首先授课,以 “户外赛事裁判工作概论” 为主题,通过对比 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中国柴古唐斯国际越野赛等国内外经典赛事的执裁模式,剖析 “为何执裁规范是赛事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结合 2024 年某山地赛事因执裁疏漏导致运动员迷路的案例,强调:“山地户外赛事不同于传统体育赛事,地形复杂(多陡坡、密林)、天气多变(易突发暴雨、大风),裁判员不仅要熟记规则条款,更要具备‘预判风险、提前干预’的能力 —— 比如赛前勘察赛道时,要能识别‘易发生落石的危险路段’并提前设置警示标识,这才是专业执裁的核心。”
课程后半段,他聚焦 “户外赛事安全观”,从 “裁判员安全职责”“赛事安全风险识别”“应急处置原则” 三个维度展开,通过 “案例提问 — 学员作答 — 专家点评” 互动形式,引导学员思考 “当赛事遭遇极端天气,是暂停比赛还是调整路线?调整路线时如何快速与运动员、组委会沟通?” 等实际问题,帮助学员建立系统的安全执裁思维。
![]()
代新华:山地户外赛事风险管理 + 裁判员职业道德及工作纪律
接下来,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常务副会长代新华带来两门核心课程。在《山地户外赛事风险管理》中,他以 “风险识别 — 评估 — 应对 — 监控” 为逻辑主线,结合自身多年赛事组织经验,梳理出 “运动员健康风险(如失温、中暑)”“赛道环境风险(如落石、泥石流)”“赛事组织风险(如物资短缺、计时故障)” 等 8 大类 26 小项风险点。通过 “理论深入 + 情节再现” 形式,让60 位学员沉浸带入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了赛中的风险管理及应急方案。
随后的《裁判员职业道德及工作纪律》课程,代新华老师结合《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户外运动裁判员管理办法》,从 “公正执裁、廉洁自律、保密义务、团队协作” 四个方面展开:通过分析 大量案例,强调 “职业道德是裁判员的立身之本”;同时明确工作纪律要求,让学员清晰知晓职业边界与行为规范。
![]()
宋凯:交替站(补给站)设置技术 + 教学赛要求
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宋凯,带来与赛事 “补给保障” 和 “考核实践” 密切相关的课程。11 月 6 日的《交替站(补给站)设置技术》中,他结合八分山实训基地的实际地形,讲解交替站的 “选址标准”,随后拆解 “补给站功能布局”,到 “补给物资的摆放顺序还强调 “执裁重点”,如 “核查运动员号码布确认身份”“记录运动员到达与离开时间”“提醒运动员携带必要补给品”“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等,让学员明确交替站执裁的核心任务。
《教学赛要求》课程,宋凯老师详细说明后续实操考核的 “规则与标准”包括,人员分组、考核重点、考核要求、平分体系等,让学员在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充分准备。
![]()
倪斌:户外赛事后勤工作 + 运动员服务
中国登山协会步道专业委员会委员、山地户外运动国家级裁判员倪斌,聚焦赛事 “后勤支撑” 与 “人文关怀” 授课。11 月 7 日的《户外赛事后勤工作》中,他从 “物资保障、人员保障、交通保障、住宿保障” 四个维度展开:针对 “物资保障”,讲解 “执裁工具、补给物资、应急设备的采购清单与储备量计算;针对 “人员保障”,分析 “后勤团队与裁判团队的协作流程(如物资运输时间节点、补给站物资补充频率)”;结合案例说明 “后勤工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如 “物资运输车辆遇堵车如何调整路线”“补给站物资消耗过快如何紧急调配”,让学员理解 “后勤工作是执裁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随后的《运动员服务》课程,倪斌老师强调 “服务与执裁并行” 的理念:从 “赛前向运动员讲解赛事规则与注意事项”“赛中为运动员提供必要的指引与帮助,再到到 “处理运动员的咨询与投诉层层递进,帮助学员掌握 “既坚持规则底线,又体现人文关怀” 的服务方式。
![]()
何勇:赛事起终点设置 + 赛事手册制作
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常委、山地户外运动国家级裁判员何勇,聚焦赛事执裁的 “关键场景” 与 “核心文档” 授课。11 月 5 日的《赛事手册制作》课程,何勇老师以近期两大著名赛事为案例,讲解裁判工作手册的 “核心构成要素”:包括 “赛事基本信息(时间、地点、组别)”“裁判分组及职责(如起点裁判、赛道裁判、终点裁判的具体工作内容)”“赛道检查点分布及执裁重点”“应急联络机制(含组委会、救援、医疗、交通等联系方式)”“执裁工具清单(如计时器、记录表、对讲机)” 等。随后安排实战任务:60 位学员被分成两组,在 4.5 小时内完成才从实地勘测到 “模拟赛事裁判工作手册” 编制,何勇老师巡回指导,集中讲解优化方法,帮助学员掌握手册编制的规范与技巧。
11 月 6 日的《赛事起终点设置》课程,他结合国内外大型赛事案例,讲解起终点的 功能分区设计和布局逻辑,逐一拆解细节举一反三。同时强调 “人性化设计”,如 “设置运动员休息座椅”“规划清晰的进出通道避免拥堵”“在明显位置张贴区域导览图” 等,让学员理解 “起终点设置不仅要规范,更要兼顾运动员体验”。
![]()
郑则旭: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规则解析 + 赛道设置技术
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资格山地户外教师郑则旭,围绕 “规则与技术” 带来两门实操性极强的课程。11 月 5 日的《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规则解析》中,他手持最新版《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规则》,逐条款解读核心内容:针对 “运动员违规行为界定”,详细说明山地户外各项赛事的竞赛规则、运动员要求、装备、线路导航等重要信息,让学员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山地户外赛事各比赛项目的核心内容。
11 月 6 日的《赛道设置技术》课程,郑则旭老师结合近期几大赛事的地形特点,从 “赛道选址原则”“标识设置规范”“检查点布局技巧” 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如何避开危险区域同时保证赛道挑战性”,并从 “实用性、安全性、清晰性” 三个维度互评,深化对赛道设置技术的理解。
![]()
张宇航:裁判管理办法
中国登山协会工作人员张宇航带来与学员切身利益相关的《裁判管理办法》课程,11 月 7 日系统讲解《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户外运动裁判员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包括裁判员的 “等级划分(初级、中级、高级)”“晋级条件(如执裁场次、培训经历、考核成绩)”“注册要求(每年需完成继续教育并提交注册申请)”“奖惩机制(如对优秀裁判员的表彰方式、对违规裁判员的处罚措施)” 等。同时介绍 “全国山地户外裁判员人才库” 的运作模式,让学员清晰知晓未来职业发展路径与管理规范,并鼓励学员里不断学习与实践,不仅要成为合格的裁判员,更要成为优秀的裁判员。
![]()
双重考核:严标准检验培训成效 实操考核:模拟赛事检验真功夫
11 月 7 日至 8 日,培训进入最终考核阶段,采用 “实操执裁 + 理论笔试” 的双重评价模式,考核结果直接与裁判员资格认证挂钩,确保培训质量 “不打折扣”。
60位学员分为 A、B 两组,在国博公园教学模拟赛” 执裁考核。考官组由张志坚、代新华、宋凯等专家组成,全面观察学员的规则执行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2. 理论考核:全面检验知识储备
11 月 8 日上午,理论考核在柏适酒店会议室举行,完成后,结业仪式如期举行,宋凯秘书长为通过考核的学员颁发证书并总结:“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提升,更是一次行业责任的传递。60 名合格裁判员的加入,将有效填补部分地区专业裁判缺口,为赛事安全规范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行业赋能:以专业执裁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第十期山地户外裁判员培训的圆满落幕,不仅是一次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行动,更对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人才层面看,本次培训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为全国输送了 60 名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的专业裁判,进一步完善了 “初级 - 中级 - 高级” 阶梯式裁判人才培养体系,缓解了行业 “专业人才短缺” 的痛点;从标准层面看,通过系统解读竞赛规则、规范执裁流程、强化职业道德,推动山地户外赛事执裁工作向 “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 迈进,为全国各类赛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执裁范本;从产业层面看,专业裁判队伍的壮大,将有效降低赛事安全风险、提升赛事品质,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与信任感,进而推动 “体育 + 生态 + 文旅” 深度融合,助力户外运动产业从 “规模增长” 向 “质量提升” 转型。
未来,随着更多专业裁判走向赛事一线,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将在 “安全、规范、公平” 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撰稿:张园 供图:湖北登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