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骑警公开技能展示时,其中一位撞倒观众。这位骑警的第一反应是,下车检查车况,转头工作人员求助,而不是关注被撞倒的观众。苏州警方今天正式致歉。
看看车有没有坏、是否会影响任务,是那名骑警的第一反应。她当然有错,但我总觉得,错也许不仅在她。在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中,财物(尤其是集体财物)和任务(尤其是领导交办的任务)往往更加重要。
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了集体财产,两姐妹不顾被冻死冻伤的风险,确实伟大,精神值得敬佩,但作为典型宣传,可能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集体财产高于个体生命的观念。
物,因为属于集体便有了高于一切的属性,人,个体生命的神圣性在某种意义上被遮蔽。小学时,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救火英雄赖宁,他为了救山火而牺牲。集体叙事下,牺牲是一种被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这种道德上的至善无可指责,精神同样伟大,但行为不值得鼓励。集体财产与个人生命长期被放在二选一的思想试验和宣传模版中,在不断生产英雄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不足。
任务,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训中常常被视为“天职”,听话的乖宝宝会把任务当成第一要义,最终完成人的异化。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鼓励之一是,“听话”,听话便被赋予了另一种道德意义。为了获得这种认同,我们要学会从被动到主动压抑天性,学会在烈日暴雨下列队听校长讲话,学会为了争取流动红旗而拼命打扫班级卫生,把老师家长的每一项指令当成圣旨。工作后,我们便自主掌握的服从技能,甚至能“不待扬鞭自奋蹄”。倘若不能完成任务,便焦虑自责,别把“00后整顿职场”这种段子当真,大量的老中青打工人,更多是被自上而下的任务目标催动着,不少人甚至将任务视为唯一,到了废寝忘食断情绝爱的地步。
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那位骑警在撞倒观众后,惊惶之下肯定会调动思维底层的驱动力,车别撞坏了,这是集体财产;任务不能完成,更添紧张和焦虑。无措之下,那位骑警未必是冷漠,而仅仅是被长期写好的代码占据了内存,很多关乎生命的善良无法得到及时调用。在日常生活里,这位骑警依然可能是善良热心的人,仅在任务场景下调用出一套固有思维模式。
![]()
苏州警方的致歉很诚恳,特别提到“进一步加强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严密活动安全管理措施”,对事故防患未然值得鼓励。在我看来,对那位犯错的骑警或许可以宽容一些。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更广泛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系统中,让“人”的教育得到重视,人的生命在价值天平中不再是称量其他的砝码,鼓励人有更多自主性、而非服从至上,才是吸取教训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