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脱核”一词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提及频率持续攀升。
从概念来看,供应链金融“脱核”,指业务模式不再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获取融资,多需依托链上核心企业担保;而 “脱核” 模式让这类企业无需以核心企业为唯一信用依托,便可通过其他路径融资。
这一模式变革,也在成为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核心热点。那么,“脱核” 为何能快速崛起?当前实践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应朝哪些方向推进?
“脱核” 崛起:破解行业痛点的必然趋势
“脱核” 成为热点的本质原因,是精准破解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在传统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关键地位。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需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才能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但实践中存在两大问题:
一,并非所有供应链都有强信用实力的核心企业。诸多区域产业、细分领域内,缺乏能承担信用支撑的核心企业,大量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供应链金融之外。
二,即便存在核心企业,部分企业也不愿承担担保责任。核心企业担保需承担潜在风险,有些企业因风险规避或运营成本考量,选择不参与,导致中小微企业仍难融资。
“脱核” 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依赖单一核心企业信用,而是以产业链数据为信用评估基础。例如,通过物联网追踪企业库存动态,借助大数据分析交易流水等,这些数据整合分析后,可形成对中小微企业的综合信用评价,金融机构以此提供融资服务。
政策引导也为“脱核” 发展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探索脱离核心企业担保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地方监管部门推出配套措施,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平台开展“脱核” 业务创新。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推动 “脱核” 成为行业热点。
同时,数字技术成熟为“脱核” 落地奠定基础。稳定采集产业链数据,并保障数据真实完整,为 “脱核” 规模化应用创造条件。
供应链金融“脱核” 推进中的三大核心问题
尽管“脱核” 优势显著,但实际落地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数据质量难满足需求。“脱核” 核心逻辑是基于数据构建信用体系,若数据准确性不足、完整性欠缺,金融机构难以开展风险评估,影响融资推进。当前,部分产业链数据采集存在短板:企业交易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系统,难以整合;部分数据依赖人工录入,易产生误差;部分企业因商业机密保护,对数据共享存在顾虑等。这些问题导致产业链数据可用性不足,制约“脱核” 推广。
第二个挑战是风险管控难度提升。传统模式依托核心企业担保,风险边界清晰、管控难度低;“脱核” 模式下,风险管控完全依赖数据与技术,但数据应用存在局限性。例如,企业库存数据虚假、货物存储中出现损耗,都会使金融机构面临风险。且不同行业产业链特征差异大,风险点不同,金融机构需制定差异化风控方案,增加了运营成本与业务难度。
第三个挑战是行业协同机制不完善。“脱核” 推进需金融机构、科技平台、产业链企业、监管部门等多方协同,但当前各方存在 “信息壁垒”。例如,金融机构获取企业税务数据需与税务部门对接,获取物流数据需与物流平台合作,对接流程繁琐、效率低。同时,各方利益诉求不同:科技平台注重数据变现,金融机构聚焦风险控制,企业希望降低融资成本,诉求若无法平衡,将影响 “脱核” 协同推进。
推动“脱核”模式深化的三大举措
要实现“脱核” 模式持续健康发展,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第一,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数据质量与可用性。数据是“脱核” 的核心支撑,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推动产业链数据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格式规范,实现不同企业、平台间数据互通,解决数据分散问题;另一方面,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共享机制。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税务、工商、物流等公共数据,授权合规机构使用;同时通过数据加密、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障商业机密前提下实现数据安全共享,消除企业顾虑。
第二,构建精准风控体系,降低管控难度。针对“脱核” 风险特征,从三方面优化风控:一是开展行业差异化风控,金融机构与科技平台结合不同行业产业链特点,梳理风险点,制定专属风控模型,避免 “一刀切”,如制造业关注生产、库存数据,服务业聚焦交易流水、履约记录;二是加强实时监控,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跟踪企业生产、库存、交易动态,发现风险信号及时预警止损;三是建立多方风险分担机制,由金融机构、科技平台、产业链企业共同设立风险准备金,按比例分担损失,降低单一主体风险压力。
第三,完善行业协同机制,形成联动格局。需明确各方职责,推动协同推进:政府层面,出台扶持政策,如对开展“脱核” 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或补贴,对合规科技平台给予资质认定;金融机构层面,转变传统信贷思维,基于产业链数据创新金融产品,契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科技平台层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不仅采集数据,更要挖掘信用价值,提供精准信用评估报告;产业链企业层面,主动配合数据采集,提供真实完整数据,积极参与 “脱核” 实践,形成多方联动生态。
结语
供应链金融“脱核” 是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破解了传统模式痛点,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新融资路径。
想了解最新的供应链金融“脱核”进展,学习实践方法?2025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年会,11月13日,北京等你赴约!在这里,将人脉交流、资源共享、商业转化一网打尽,还有标杆企业大奖评选等你见证!扫码报名,共筑产业数字金融未来新生态!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历经传统产业金融1.0、供应链金融2.0到数字金融3.0阶段,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服务体系。然而,其发展仍面临技术支撑不足、监管模式滞后等挑战。为此,2025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年会将于11月13日在北京举办,聚焦产业数字化与金融创新融合趋势,汇聚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探讨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推动构建良性金融生态,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司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发布,汇聚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银行及科技厂商的标杆案例,展现司库建设全生态创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