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亮剑》中,从李云龙跟赵刚的儿子起名上,也隐隐预示着他们俩的结局:
![]()
先是李云龙,在剧中,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呢。田雨给他写信,说儿子出生了,她给起了个名字叫“特特”,寓意是特殊,特别,与众不同的意思。
李云龙回家后,对这个名字比较反感,说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个特务。就算是叫李军、李征、李抗美、李前线,哪怕叫李坦克、李大炮都比这个名字好。而自己下一辈是“富”字辈,建议就叫李富军,这样的话,他爷爷奶奶在坟地里听到这个名字也高兴。
其实李云龙说的没错,我们都可以预见到,等李特特这孩子上学的时候,会怎么被同学排挤和嘲笑,一个名字会严重影响到他的成长。可惜,田雨并没有采纳,依然我行我素,就叫“李特特”,李云龙也就默许了。
别忘了,李云龙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张国焘手下有一位心腹大将就叫李特,这层意思大家去想吧!
当然,原著中,李云龙的儿子起名还是比较普通的,虽然没有跟国、军、强、兵挂在一起,但也跟“健康”挂钩,一个叫李健,一个叫李康。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有文化的赵刚和冯楠夫妇也会在起名字上犯错误,他俩比较能生,四个儿子。为了起名也是煞费苦心,用了“山高水长”四个字,分别叫赵山、赵高、赵水、赵长。这个名字如果从起名的初衷来看,也没啥问题,关键是老二取的字是“高”,名字叫赵高。
事实上,冯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还特意劝过赵刚:
“我对老赵说,那个‘高’字可不怎么样,赵高,和那个指鹿为马的大奸臣同名,这可如何是好?”
可是,赵刚却说,不管他,就这么叫!
![]()
所以,李云龙和赵刚这哥俩,一个给孩子起名叫“李特特”(剧中),一个给孩子起名叫“赵高”(书中),可不就被人家逮到把柄,咋的?
一个想当特务,一个想改朝换代,这俩爹可不就倒大霉了。
二、在《亮剑》中,为什么同样是在南京军事学院上课,孔捷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比李云龙和丁伟好?
![]()
其实最开始这三个人,根本就不好好听课,别看老师讲课时,他们也在下面坐稳稳的,其实脑子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但是,一到讨论课,他们几个就来劲了,尤其是李云龙和丁伟!
比如老师讲到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李云龙就来劲了,开始大讲特讲淮海战役,讲解放军是如何用劣势兵力打败了老蒋。而且,他还特意点了一下常教官,你不是也败在我李云龙手上了?
李云龙这一吹牛不要紧,丁伟也来劲了,先是挖苦加讽刺了一顿李云龙,说他取胜,完全是老蒋帮了忙:
“他要是不炸开花园口,黄河就不会改道……黄维兵团都是被黄泛区拖住,汽车轮子被烂泥陷住了,就不如两条腿快啦。”
随后开始大讲特讲自己的四野在东北的英勇作战……
这俩人一吹,其他连介绍都没怎么介绍的学员们全来劲了,整个课堂都乱哄哄的,都在抢着发表意见,表明自己的部队才是最强的。
但是,整个讨论过程中,孔捷却一反常态,坐在座位上专心看课本一言不发。
要知道孔捷也不是善茬,在晋西北铁三角中,论吹牛的本领并不逊色于李云龙和丁伟,为什么他却不发表任何意见呢?
难道是因为他曾经给李云龙当过副团长,还被缴过枪,三人里面实力最弱?
并不是!
事实上,李云龙当师长那会儿,人家就已经是军长了,没有本领,怎么可能升这么快?
其实孔捷没有发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这群学员中,唯一一个从朝鲜战场上拉回来上课的。李云龙和丁伟他们吹嘘了一顿,不过是打鬼子,打国军,而孔捷是见识过比鬼子比国军厉害多倍的美军。
![]()
他也很清楚,李云龙和孔捷吹嘘的战场经验,放在美军身上并不适用,所以才会坐在座位上专心看教材,从而一言不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