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吴映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我们的产品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梦想。”近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强国总师思政课”第五期活动现场,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方电气风电首席专家贺建华的话音一落,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贺建华以《逐水追风 用“中国造”点亮万家灯火》为题,与250余名在场师生分享了我国电气装备从落后到领先、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历程。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前列,打造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1000兆瓦水电机组、国家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等多项“大国重器”。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国家一个个五年计划的战略引领,是一代代工程师的接力奋斗。”贺建华说。
1958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老一辈“东方人”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到西南边陲,最终在四川德阳的一片农田里建起了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东方电气集团核心子企业东方电机前身)。
1970年,“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工程开工,东方电气集团负责研制总高48米的170兆瓦水电机组。当时不少国外媒体和专家觉得,机组采用5个叶片才能做到125兆瓦,想采用4个叶片实现170兆瓦根本不可能。
“咱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想着为国争光,最终创造了行业的奇迹。”贺建华说,我们称葛洲坝机组为水电领域的“争气机”,它至今仍是世界最大尺寸轴流转桨式机组。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间,东方电气集团成功攻克了转轮特殊压力脉动与发电机定子振动两大世界性难题,中国厂商首次独立承担起当时世界最大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任务。
贺建华还记得,当时国外专家团队负责左岸机组制造工作,然而在水轮机模型验收时,发现开发转轮存在特殊压力脉动;同时在机组投运后发现定子的电磁振动很大,机组运行起来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能否消除这种有害振动?国外专家团队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却也不让中国人在左岸机组上插手。“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容不得丝毫风险。”贺建华分享,集团内部毅然发起技术攻关,在东方电气开发的三峡右岸水电机组上,进行自主探索。
为解决机组振动噪音大的问题,贺建华与团队几乎“住”在了机坑里,每天对着一根根定子线棒进行测绘分析、理论计算和实地对比。
经过长达数周的“闭关”研究,团队最终准确诊断出振动根源是“谐波”。他们从1020根线棒的数万种接线组合里,选出了关键的32根线棒,通过更改接线重新排列组合,成功消除了谐波,解决了振动难题。后来,该技术成果被应用于三峡左岸的6台国外厂家研制机组的改造,使定子振动减少近70%,厂房噪声下降5分贝。
此外,他还带领水轮机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无特殊区域压力脉动转轮。经第三方中立试验机构验证,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三峡右岸机组转轮水力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国外厂家开发的左岸机组转轮。
经过上述攻关,一直困扰三峡左岸国外厂家机组的特殊区域压力脉动、电磁振动等方面的问题在自主研制的右岸机组上得以解决。机组启动后,站在地面平台上,没有振动感,硬币立在机组上都不倒。“这一突破在当时引发了业内轰动。作为曾经的‘徒弟’,我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追上了与国外30年的差距,还实现了超越。”贺建华骄傲地说。
在风电领域,东方电气集团瞄准高端市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兆瓦风电机组,并于2011年获得国内首张GL(德国劳氏船级社)认证。从此,我国的风机产品有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资质。
比起水电,我国风电领域的基础更薄弱,2005年,兆瓦级风电机组进入中国,直到2018年,国内海上风电机组仍大多是进口机组,容量最大仅是5兆瓦等级,可国外厂商已经达到10兆瓦等级。
“要干就干最大的、最难的!咱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贺建华当时决定,要跨代研发10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
有人认为步子迈得太大,不少人劝他“安稳退休,别冒风险”。不过,贺建华心里有底。“毕竟我们团队在发电装备领域已经有 60 年的积累,还有2.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的成功经验。”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制造当时国内最长的90米叶片时,前两次试制都以失败告终,研发团队的士气一下子低落下来。贺建华鼓励大家:“咱们以前能啃下三峡机组的硬骨头,现在也能迈过这道坎!”
终于在2019年,当时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诞生,实现“弯道超车”,也为中国风电技术按下了“加速键”:2023年,全新一代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成功;2024年,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不断刷新纪录。
“26兆瓦机组有多大?”贺建华笑着比喻,它的风轮旋转一圈差不多1000米,风轮扫过的面积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轮毂中心高度185米,有63层居民楼那么高。
“更值得骄傲的是,这台26兆瓦级海上风机关键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贺建华说,从“跟跑”到“领跑”,东方电气集团推动我国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
从水电到风电,是什么支撑着东方电气集团一路披荆斩棘?在贺建华看来,正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一代代“东方人”,走出了一条从探索、学习到追赶、并跑、引领的发展道路。贺建华说:“我们解决的,从来不止是技术问题,更是响应国家和时代的需要。”
贺建华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四川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李禹霖深受触动。他感慨说:“真正的创新驱动力,并非仅源于对未知的好奇,更源于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我以后也要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国家的战略需求联系起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贺建华说,“无论世界能源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拿出一套自主可控、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能源装备解决方案,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