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一汽-大众3000万辆的下线不禁让我们发问:什么是穿越周期的力量?
在《E汽车》看来,答案其实藏在大众品牌“守品质之正,创智能之新”的长期主义里。它用34年时间,将德国标准中国化、中国需求品质化、燃油汽车智能化,共同汇聚成国民选择的共识。
本文首发于E汽车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E汽车记者 乐鱼
编辑|十三叔
2025年10月30日,晚上8点,在长春·一汽-大众生产基地,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新车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中国乘用车企业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
如果将这3000万辆车首尾相接,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1.5圈;如果将它们停满足球场,需要6万个标准球场;如果每天换开一辆不同的一汽-大众汽车,需要8.2万年才能开一遍。
但这些数字游戏,远不能诠释3000万辆的真正含义。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汽-大众持续34年的品质长征,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也是改革开放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而在这个属于“一汽-大众”的高光时刻,我们有必要将目光锁定在这场伟业的主力军——大众品牌。正是它以超过接近七成的销量贡献,铸就了一汽-大众3000万辆的底座。
基本盘:规模化信赖的构建
在一汽-大众迈向3000万辆的征程中,大众品牌作为主力军,贡献了超过2000万辆的销量。这个数字背后,是千万中国家庭对“德国工艺+中国智造”的深度认可,也是中国汽车市场最稀缺也最宝贵的资产:规模化信赖。
![]()
这种信赖并非一蹴而就。
它始于第一辆捷达(参数丨图片)风靡全国时所建立的原始品质认知,“皮实耐用”是诸多中国用户对大众品牌的第一印象。
随后,宝来、速腾、迈腾等一代代“神车”陆续登场,并且在各自细分市场长期占据领先地位。其中,速腾累计销量突破430万辆,稳居A+级轿车市场榜首;迈腾累计销量突破270万辆,持续引领B级车市场;探岳家族也成功突破100万辆大关,跻身中型SUV市场前三……是它们一起将德系的工艺标准,变成了中国用户可感知、可验证的日常体验,从而成功将一汽-大众“开不坏”的口碑不断强化、迭代和升华。
![]()
正是这种广泛的价值认同,支撑起庞大的产销规模,进而反哺整个供应链、生产制造和人才体系,形成了一个“信赖-规模-体系-更可信赖”的增强回路,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这是大众品牌助力一汽-大众达成3000万辆的底层逻辑。
进化:从技术引进到价值共创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之一,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大众品牌的故事,是一部从“拿来主义”到“共同进化”的演化史。
早期,刚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大众品牌以“德国原版”技术的完美复刻赢得用户的信赖。
但它的真正智慧,在于没有止步于此。当其他品牌心中的天平还在“原汁原味”与“完全本土化”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大众品牌找到了一条适合其长期发展的中间道路:坚守德系工艺的“神”,形塑中国需求的“形”。
一方面,大众品牌是原汁原味德系品质与工艺的坚守者。在成立的三十几年里,它有三个核心的技术坚持。
其一,坚持德国制造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把控质量和工艺标准,从源头保证一个产品的品质;
其二,坚持德国大众全球统一的安全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围绕着生产研发、量产、售后的“三道防线”,构建起了一整套全生命周期安全体系;
其三,坚持德国大众统一的质量认证体系,每一款新车在量产前都需经历严苛的实车测试:45周8000公里烂路强化、30万公里模拟耐久交变、高寒高温高原“三高”极限环境挑战。其中,10万次车门开关试验超出行业标准三倍,独创的康采恩腐蚀试验更确保车身具备12年防锈蚀能力。这套被工程师称为“足月车”的完整测试流程,是一种超越营销的长期主义,也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最高尊重。
![]()
另一方面,大众品牌还会依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本土化创新。
比如,针对中国家庭用户对空间的需求,大众品牌推出揽境等大空间车型,其车身尺寸全面加长,得房率高达87.2%。
在底盘调校方面,大众品牌充分考虑中国复杂的路况和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对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进行优化,使车辆在保证操控性的同时,拥有更好的舒适性和通过性。
在智能化领域,大众品牌同样走在行业前列。以今年上市的全新探岳L为例,它在保留德系机械素质优势的同时,为燃油车注入智能化内核,其搭载的IQ. Pilot高阶智驾系统与5+X多屏交互座舱,让燃油车主也能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与安全,打破了“燃油车=智能化洼地”的固有认知。
在销售与售后环节更是推出了“匠心服务”理念,凭借一以贯之、刻入德系基因的极致严谨,为用户提供专业、可靠的服务。此前,有一位迈腾用户对《E汽车》表示:“因为卓越的服务,他特别愿意推荐朋友到大众品牌门店保养,即便是其他品牌车主也可以在这里得到优质的服务。”
至于在车辆卖出后可能出现的质量、品质问题,大众品牌也做出了充分的预判和保证。围绕着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率先推出了全系燃油SUV限时“双终身”质保政策,后来在全新揽境上升级到“四终身”质保政策。《E汽车》认为,这种愿意为用户兜底的做法,堪称为行业表率。
![]()
破局:在颠覆时代重定游戏规则
当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竞备赛,大众品牌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战略定力,它没有盲目放弃自身优势,而是在坚守基本盘的同时积极转型,成为一汽-大众面向未来、冲击新能源市场的核心力量。
尤其是当大众品牌洞察到“燃油车被排除在智能化之外”时,率先提出了“燃油车也可以很智能”的鲜明主张,并且,发布清晰的“燃油车三步走”智驾路线图,从而向市场宣告:智能化不是电动车的专属,而是所有先进汽车的标准配置。目前,它正在将自己在燃油车市场的庞大存量用户,转化为智能化普及的第一批受益者,从而在新时代延续其领导力。
![]()
除此之外,大众品牌还在其主流车型上推动数字化座舱的下沉,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比如,全新一代迈腾、全新高尔夫等车型,都搭载了最新的数字化座舱系统,通过手机可以远程控制车辆、查询车辆状态等,实现了车辆与手机的无缝连接,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
在电动化领域,大众品牌的ID.家族承接过往的品牌势能,表现出色。驾趣安全纯电SUV ID.4 CROZZ稳居合资纯电SUV细分市场第一,累计销量达15万辆,助力一汽-大众ID.家族累计销量跨越20万辆里程碑。今年上海车展亮相的ID. AURA概念车,更是展示了大众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汽-大众3000万辆的丰碑上,刻的是“大众品牌”的名字。未来,大众品牌依然是一汽-大众这艘巨轮驶向下一片星辰大海的核心引擎。
纵观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其最深的护城河,并非某一款爆款车型,也非一项单项技术,而是它构建的难以复制的体系化能力。
这套体系将德系的标准化能力,与中国市场的规模化需求相结合;全球的技术视野,与本土的敏捷创新相结合;对品质的刚性坚守,与对需求的柔性适应相结合;在燃油车领域的持续进化,与在电动车领域的坚决转型相结合。
3000万辆,是一个时代的丰碑,但更应是一个新旅程的起点。在未来“油电同智”的新赛道上,大众品牌最大的优势,依然是这套经过34年淬炼的、深度融合了“德国匠心”与“中国速度”的体系化造车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