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捷报传来。
11月9日,株洲群众体育事业迎来高光时刻:5家单位和3名个人分别获评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株洲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喜兰作为先进单位代表,赴广州领奖,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
△株洲市文旅广体局、株洲市天元区文旅广体局、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株洲市教育局、株洲市南方中学获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株洲市文旅广体局群体科科长黎斌江、株洲市荷塘区文旅广体局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谭杰、株洲市排舞协会执行主席易红芳获先进个人。
这份殊荣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株洲,这座以工业闻名的城市,为何能在群众体育领域,焕发出如此蓬勃的活力?
答案,或许就藏在城市血脉中那股不息涌动的“流动”基因里。
人潮与活力的“横向流动”:赛事点燃一座城
“大国重器”的创新开幕,湘超第一张超大型tifo震撼登场,3.9万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10月12日,株洲迎来湘超首场主场之战。默默要强的株洲,凭借低调、务实的城市精神,打造出了“三湘第一魔鬼主场”,威名赫赫。在随后与长沙、湘西的主场赛中,观众人数连续破4万,一票难求。“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在这场球赛中具象化了,世界第一大球的魅力也在此刻感同身受”“虽然不懂足球,但是被现场感动到想哭,永远为我大株洲感到自豪”。这一刻,足球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
△一支队,一座城,一条心。“三湘第一魔鬼主场”气场强大。
这股热浪,不止绿茵场。近年来,株洲群众体育赛事风生水起,正积极打造“赛事之城”“篮球之城”。连续三年举办的厂BA,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成为现象级城市IP;2024年首次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上万名跑友参加,全网几乎无差评;天元区拔河比赛、渌口区龙舟赛等群众性赛事,连年举办,热度极高......无明星,非专业,以普通人为主角的体育盛会,点燃了大众最广泛的参与热情。
![]()
△2025株洲厂BA冠军之夜。
出门观赛,成为株洲老百姓的日常;到株洲看一场比赛,被外地网友列入出行计划。这重“流动”,是株洲群众体育的广度与热度,它让体育走出场馆,成为一场全民参与、全城沸腾的盛大节日。
办赛事,不止是赛事,而是深度做好体育+。以厂BA为例,在比赛场地周边打造夜市,设置文化长廊,深度挖掘厂矿文化,在全国开展企业邀请赛,让观众不止是感受“球”,更能够感受到蓬勃的城市文化生活。仅2025年,厂BA吸引超540万人次现场观赛,网上流量不断刷新,频频成为网络热搜!赛场外夜市交易总额较去年相比增幅达12.5%,拉动周边住宿、商超、餐饮、文旅等业态市场消费超1.6亿元。
赛事作为核心驱动力,带动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关注流的跨区域汇聚,形成推动城市前行的强大合力。
人才与未来的“纵向流动”:体教融合浇灌希望之花
如果说人潮的流动是横向的扩张,那么体教融合则构建了一种更深层的、纵向的“流动”。这是一种关乎未来、关乎希望的流动。
“我喜欢杨佳叡,他现在还是一名高中生,前途无量!”湘超场上的足球小将,圈粉无数。这些球员,不少就是从株洲日趋成熟的青训和市队体系中成长起来的。
△2025沈阳第十一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株洲包揽U10组别冠亚军。
“校园足球是我的‘敲门砖’。”现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帅良瑜,2016年入选荷塘区女子足球队,成为该区校俱(校园+俱乐部)合作的首批球员。经过免费、专业的培训,凭借足球这一特长,她顺利进入南方中学,并通过高考单招进入理想的大学。她的队友们,几乎都和她有着相似的成长、学习路径。“这些孩子,大都家庭条件普通,但很能吃苦,拿省级、国家级赛事的冠军,不仅让他们进入好的大学,也让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拥有更坚毅的品格。”南方中学足球教练孙理说。
2024年12月,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株洲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九条措施》,为这种“纵向流动”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措施》明确提出,全面构建“市队校办”模式,在符合条件的学校设立青少年训练中心,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这意味着,有潜力的体育苗子不必脱离正常教育轨道,就能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得到系统、专业的体育训练。
△株洲市第五届春季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参赛人员较同期增长33%。
横亘在体育与教育之间那道若隐若现的“墙”被进一步打破,资源的双向奔赴,人才与未来的“纵向流动”,为城市的未来积蓄着更多的可能。
理念与习惯的“内在流动”:十分钟健身圈画出健康版图
最细微处,往往最能见证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株洲市积极打造的“10分钟健身圈”,正悄然重塑着市民的生活地图。
清晨或傍晚,走出家门,不远处,总能寻得一片健身场地:可能是小区里的林荫小道,街角一处健身器材,也可能是公园、湘江风光带上的篮球场和跑步道,楼下的“智慧健身房”。这些散布在城市肌理中的健身设施,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降低了运动的门槛,激发了人们“动起来”的渴望,而市民体校近30个项目的公益体育技能培训,则让健身更科学。
△2025年8月8日,株洲市民体校揭牌。
你若想预约公共运动场馆,下手一定要“快准狠”,因为总是“秒没”。2014年,株洲多个公共运动场馆向市民低免开放。仅2021年至2024年,株洲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接待市民人数就超900万人次。
据了解,市文旅广体局将进一步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打造街头运动站,目前正广泛听取群众建议。
当健身成为一种举手之劳的便利,当体育从宏大的竞技赛事,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种关于健康生活的理念,便完成了其最深刻的“流动”——从政府的倡导,内化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
这种“内在流动”,无声却有力。
因“动”而兴 向“新”而行
从人潮汹涌的赛事活动,到体教贯通的人才培养,再到深入个体的健身习惯,株洲群众体育的画卷,正是由这一幅幅“流动”的图景拼接而成。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赋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健康生态。
这份国家级的荣誉,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印证了过去的探索方向正确、步履坚实,也激励着株洲在未来,继续让运动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自由流动、生生不息,深化为城市迈向更加宜居、更具活力的精神内核。
撰文丨株洲广电 曹艳
编辑丨曹艳 李亚
审核丨李艳平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