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五高速LJ1项目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旁,一片名为“产业工人幸福小镇”的生活区静静伫立——整洁有序、温馨如家。这里,是山西路桥集团二公司为一线建设者倾心打造的“第二个家”。
从“将就住下”到“安心生活”的转变:
打造有温度的工人生活圈
曾经,工人们只能蜷缩在漏风漏雨的临时板房里,“夏天像蒸笼,冬天似冰窖”;一日三餐靠泡面解决,就医难、学习难、采买难成为常态。
如今,在占地3607平方米的“幸福小镇”内,共设有47间功能用房,可同时满足150人左右的食宿需求,配套厨房、餐厅、便民超市、医务室、纠纷调解室、培训学习室和工会驿站一应俱全。工人不仅能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还能就近看病、购物、处理日常事务,真正实现了从“将就住下”到“安心生活”的跨越。
![]()
这一转变背后,是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革新。数据显示,工人月均生活支出由原来的1200元降至780元,降幅达35%;出勤率从82%提升至96.5%,有效保障了施工组织效率;项目关键节点工期平均提前7—10天完成。在开展的满意度测评中,工人对住宿条件满意度达94.2%,医疗保障满意度为89.6%,归属感评分较2024年提升22.3个百分点。
从“体力劳作”到“技能成长”的转变:
搭建赋能成才的发展平台
“幸福小镇”不仅关注工人的“住”与“吃”,更着眼于他们的“学”与“长”。过去,许多工人长期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缺乏系统培训和职业上升通道。如今,项目依托“职工夜校”定期开展安全规范、技术操作、设备使用等专题培训,多名一线工人通过系统学习考取了特种作业操作证,实现了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跃升。“现在持证上岗,干活更有底气,收入也更有保障。”一位年轻工人的话道出了许多工友的心声。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工人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尊严与发展信心。
![]()
与此同时,小镇还设立探亲区,方便工人与远方家人“团聚”;中秋期间组织的“工地家宴”上,公司管理人员与工人围坐一桌、共话家常,一碗热汤、一句问候,传递着尊重与温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新建立“党员轮值+纠纷调解室”机制,推动劳资矛盾就地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镇”。这一系列举措,让工人不仅“留得下”,更能“干得好”“有奔头”,真正把工地变成了成长的沃土。
从“临时样板”到“制度成果”的转变
探索可复制的关爱新模式
“农民工幸福小镇”并非孤立的“盆景式”示范,而是山西路桥二公司经过实践探索形成的可复制、可持续的制度性成果。据企业阶段性统计,该模式目前已在繁五项目、太旧项目及省道蒲光襄项目等项目推广应用,覆盖产业工人300余人,初步构建起一套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产业工人生活保障体系。
修的是路,暖的是心。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小镇运营机制,推动关爱举措从“保基本”向“促发展”升级,让更多一线建设者在钢筋水泥之间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温暖。
![]()
从“将就”到“讲究”,从“临时栖身”到“安心筑梦”——这座小小的“幸福小镇”,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国有企业“以人为本”的责任担当。它不仅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品质,更重塑了工程建设的人文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柔软也最坚定的力量。
这座“农民工幸福小镇”,虽小却暖,虽简却实。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尊重劳动、关爱工人的制度表达;不仅是项目管理的创新之举,更是新时代国有企业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生动注脚。当一条条高速公路在三晋大地上延伸,一座座“幸福小镇”也在建设者心中扎根——路通向远方,心安在当下。而这,正是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也是中国建造最动人的底色。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郑利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