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振宁院士的逝世,一张曾经的老照片再次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张满是沧桑的黑白照片中有杨振宁、邓稼先、张文裕三位中国顶尖科学家,但站在C位的却是一个带着圆框眼镜,普普通通的中年女士。
照片上的这位女士到底是谁?她和邓稼先杨振宁又是什么关系?
![]()
一、
一个强大的中国完全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全方位针对。
而阻拦那些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是当时美国政府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当年就曾因为坚持要回国遭到了美国人长达七年的监视,一度还被关进了监狱。
除了钱学森之外,还有一个中国留学生也受到了美国方面同样的野蛮对待,她就是差点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天才王承书。
![]()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
可能是因为先天不足,所以小时候的王承书体弱多病,曾两次因为生病休学。
但这并没有影响王承书的成绩,天资聪慧的她在学习这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所以就算不去学校,她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是13名入学新生当中唯一的一名女性。
由于物理是门涉及面很广,难学难精的学科,故而4年的紧张学习过后,全班13人当中只有4人顺利毕业。
王承书是四名毕业生当中成绩最好的,还因此获得了“斐托斐金钥匙奖”,得以在燕京大学继续攻读硕士。
![]()
1936年,24岁的王承书拿到了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留校担任了物理系的助教。
小鬼子全面侵华后华夏大地陷入了战乱,想要安心教书搞研究根本就是一种奢望。
这让王承书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于是她萌生了前往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念头。
下定决心的王承书向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提交了留学申请。
1941年,王承书的申请被通过,她顺利的进入了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成为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学生。
获得了名师指导的王承书开始显露自己物理方面的惊人天赋,在校期间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
1944年,32岁的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并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4年之后,王承书发现力学经典著作《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中存在严重错误。
在纠正这些错误的时候,王承书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V方程)。
这个方程一经发表就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不少人都认为凭此发现王承书完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眼看着科学界最高的荣誉已经唾手可得,下一步就要名利双收,王承书却在这紧要关头和美国方面闹掰了,成为了被监视打压的那一批人。
![]()
二、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后,王承书激动的流下了泪水,当即就准备回去建设伟大的祖国。
但这显然是不被美国政府所允许的 。
在美国人看来,像王承书、钱学森这样的顶级科学人才,就算是亲手毁掉,也不能让其回到中国发光发热。
于是这些西方人一边找借口阻挠王承书,一边用“糖衣炮弹”来腐蚀她,企图让王承书打消回国的念头。
但王承书的意志非常坚定,完全不吃这套,和美国人进行了长达7年的较量。
![]()
为了麻痹美国方面,王承书在这七年里面停止了所有的研究,也不再发表论文。
自大的美国人觉得这都是他们的阻挠消磨了王承书的才华,让她重新变得平庸。
所以1956年美国人终于撤掉了对王承书的监视,同意了她的回国请求。
得到消息的王承书强忍着心中的狂喜,不动声色得到将自己之前的研究资料和一大批前沿书刊整理成了300多个邮包,陆陆续续的寄往北京。
这一切王承书做的非常隐蔽,美国人完全没有发现任何的端倪。
![]()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夫妇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回到了阔别整整15年的祖国。
当时国内的科研领域才刚刚起步,工作人员一时间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排王承书这样的知名科学家,于是询问她的意向。
看着百废待兴的祖国,王承书掷地有声的说道:“我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就这样王承书成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北京大学教授。
![]()
1958年的一天,忙完了所有工作的王承书刚回到家中,担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就找上了门。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了当的向王承书发出了邀请,希望她可以参与到热核聚变的研究中,一起来搞中国自己的“人造太阳”。
作为物理界的顶尖科学家,王承书非常清楚这个工作的难度有多大,但她没有丝毫犹豫,钱三强话音刚落就斩钉截铁的道:“我愿意”。
就因为这三个字,46岁的王承书辞掉了北大教授的工作,专门跑到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当了三个月的实习生。
回来以后得王承书连家都没有回,就又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堆。
![]()
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浅,所有的资料都是苏联人提供的。
为了能够尽快掌握这方面的技术,王承书带头翻译苏联的资料文献,一点点摸索,日以继夜的攻克所遇到的难关。
正是靠着这种不要命的科研精神,王承书快速的掌握了核聚变的相关理论知识,成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顶尖人才。
![]()
三、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快速恶化,苏联方面撕毁合约,撤走了支援中国的所有科学家。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新中国才刚刚起步的原子弹研究陷入了僵局。
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铀同位素的分离技术,而“铀”这种元素又是制造原子弹最不可或缺的材料。
虽然王承书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但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她还是在危机关头站了出来,主动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这项工作事关重大,必须严格保密,因此要求所有参与者“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完全隐姓埋名。
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王承书很清楚这项规定意味着什么,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说“我愿意”,然后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
![]()
从此以后王承书这个名字就从中国物理界彻底消失了,连丈夫都不知道她的具体下落。
拖着自己年过半百的身体,王承书进入了工厂,协同吴征铠、钱皋韵一起摸索起了铀同位素的分离。
那时候国家不富裕,又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所以研究环境非常艰苦,文具等物料严重短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承书把自己的稿费、出差补贴费和所有的奖金都贡献了出来,为研究人员购买书籍和文具用品。
在她忘我的付出下,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气体扩散厂开始复工,比原计划提前一百多天生产出了合格的高浓铀产品。
有了充足的高浓铀作为燃料,新中国的原子弹研究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
![]()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消息传来王承书疲惫的面容上满是欣慰。
护卫国防的“超级武器”是造出来了,但王承书的工作却还没有结束。
1975年,63岁的她再次披挂上阵,担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开始向激光分离浓缩铀的技术发起了冲击。
虽然之前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想要彻底掌握这项技术,还是需要海量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
这些难题没有吓倒王承书,她靠着一台老掉牙的手摇计算机,硬是带着学生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工作。
由于长期伏案劳作,王承书老的非常快,眼睛也出现了大问题。
![]()
晚年的时候她的体重甚至不足100斤,看资料写东西都只能靠放大镜来帮忙。
组织上担心王承书的身体,想要进口昂贵的特效药来为她治疗。
但王承书却断然拒绝了组织的好意,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
1994年,这个把整个后半生都献给了国家的伟大物理学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她立下遗嘱: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都送给核理化院,积攒的约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
结语:
为了国家的强大,王承书“隐”于时代,远离荣誉和亲人二十多年,用心血浇筑出了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基础。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的奇女子,但她的伟大却永远都与新中国同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