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行业动态 | 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举办

0
分享至

导读

11月2日,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会议主题聚焦“生态文化价值与学科发展”。

本文字数:6672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11月2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绿色城市与低碳社区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A座13层垂花门举办。

本次论坛以“生态文化价值与学科发展”为主题,深度探讨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以及生态文化如何融入规划实践、赋能城乡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20余位杰出专家与青年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众多优秀博士生参与学术报告活动。

论坛开幕致辞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吴志强院士通过视频向论坛致贺,他指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系列平台十余年来坚持探索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形成了以生态为根、文化为核、创新为重点的学术方向。他结合文明从工业时代迈向生态、智慧新时代的背景分享三点核心思考:一是数字是掌握空间规律的核心手段,需以数据定规律、以规律定形态,践行新的城市设计思路;二是数字化发展中要坚持 “Human+AI”(人+人工智能)理念,在顺应数字化趋势的同时,不忘人的主体性;三是城乡规划学科需突破现有范围,明确产业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方向,为学科教学和未来发展找准定位。他期待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在规划、城市、教育三大创新中以科技为前提、文化为灵魂,为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王强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王强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士、教授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实践机构专家莅临。他强调,论坛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九届,本次会议围绕生态文化价值与学科发展,呼应生态文明建设、遗产保护核心等主题展开,期待专家们围绕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发展新路径深入研讨,为未来学科发展与专业实践提供建议。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风景园林》期刊主编

郑曦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与路径,表示园林学院始终聚焦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他以“垂花门”为寓意,强调未来学院将以传统智慧赋能城乡发展,守正专业使命,推动相关领域创新突破。


主持人丨李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

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研讨会

专家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6位专家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实践为基——开启城乡规划教育转型的焕新之路》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报告聚焦城乡规划教育转型,核心是立足实践,推动规划教育适配时代需求。报告指出当前规划行业变化显著,业务从宏观项目转向城市更新等中微观实施类项目,类型多元、技术应用广泛;城镇化放缓与经济、社会、能源三大转型带来挑战,教育需响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报告建议规划行业需回归以人为本、建立存量更新的方法论,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适配未来的规划人才。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


边兰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

报告从社会、空间视角切入,探讨我国城镇化存量更新阶段,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核心问题及路径。当前街区面临建筑衰败、文化断裂等矛盾,还存在资本与保护冲突等问题,对此,报告提出“人本再生” 新范式,明确目标、主体、技术的转型方向,强调建立四维评价体系,兼顾社会公平、文化延续与经济可持续,为相关实践提供方向。

《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理论认识框架》


张尚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报告指出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与国家转型、政策调控紧密相连。报告提出当前实践核心是城镇化、市场化等四大驱动及计划向市场转轨的机制变革,关键是把握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地方两大核心关系,理论框架涵盖顶层制度设计、中间规划实践与底层国情需求;未来,需转向 “新规划” 范式,推动技术与制度协同,强化学科与实践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

《空间优化・要素激活・韧性共生——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

报告提出规划学科需顺应国家战略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要从单一设计转向统筹综合。报告指出在实践中,除参与污染治理、绿地建设等基础工作,更需以一体化规划争取政策资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人才培养要强化系统思维、数智技术应用及运营能力,学科发展需立足中国式空间治理特色,推动规划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治理层面。

《响应治理转型的规划学科发展思考》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报告介绍规划学科正从城乡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核心是适配治理模式变革。报告指出,中国治理强调 “治而理之”,兼顾问题解决与创新,与西方治理内涵存在差异,因此空间治理需结合本土国情衔接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该报告还提出,学科当前面临跨学科融合效能不足等三大挑战,未来有促进多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等三种可能转型路径,并强调规划教育需结合院校特色,拥抱科技变革与人文初心,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北林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未来》


李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

报告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历程。报告指出,城乡规划学科历经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到完善三阶段,2025年软科排名位列全国第9,城乡规划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学科依托园林学院优势,聚焦生态文明、双碳战略等国家需求,形成“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科研体系;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在WUPEN、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成果斐然,教师多项成果获 IFLA 国际竞赛大奖;未来,学科将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强化与风景园林学科的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北林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


对谈环节,嘉宾们与各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对谈嘉宾们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不仅加深了对行业前沿洞见、拓宽了视野格局,还与志同道合的业界同仁达成诸多合作共识,这为推动行业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谈嘉宾 尹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教授围绕规划学科发展与实践转型展开论述,他指出城乡规划已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成为兼顾地方性实践与社会决策的领域科学,其核心是从精英主导转向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享用的社会建构过程。他强调社会善治关键在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间三类关系,规划需走向试错迭代的渐进式过程,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动态调整。他肯定北林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发展成就,认为学科前景广阔,未来需平衡学科评估与特色化人才培养。


对谈嘉宾 吕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吕斌教授首先感谢6位专家从不同视角为规划学科与行业发展提供的深度思考与建议,他指出当前面临跨学科融合、全球变化加剧等背景带来的新要求。他强调学科发展需立足实践,适应空间逻辑与行为模式的变化,改革规划制度与体系,同时教材、基础理论及认知需与时俱进。他提出人才培养要拓展知识边界,兼顾基础研究与实践能力,强化学位差异性,推动院校特色化发展,以应对机遇挑战、满足社会需求。


对谈嘉宾 周剑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剑云教授围绕城乡规划的学科属性及发展方向展开探讨,他指出传统科学视角下规划聚焦具体问题解决,而非挖掘客观规律,并提到规划理论历经多阶段演变,当代主要分为治理和设计两大方向。他强调,国土空间规划带来的领域拓展为学科提供新机遇,学科应立足实践服务国家需求,而非局限于传统框架。


对谈嘉宾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园林》主编

王向荣教授围绕规划、景观学科实践、教学及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规划、景观学科边界模糊,且教学滞后于实践、实践跟不上社会需求的问题突出。他提到中国城市绿化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市室外空间利用率不足需重点优化,还提出了针对性优化方向。他强调,教学层面需改革教材内容与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对谈嘉宾 雷振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雷振东教授线上分享三点核心思考,他指出城乡规划学科兼具复杂性、综合性与应用性,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交叉互补,无需过度清晰界定边界。他认为现行国土空间规划 “多规合一” 的核心难点,在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技术衔接。他强调各类规划的共性基础是 “规划” 本身,建议建立规划学学科统筹理论与方法论,还肯定北林的学科特色,期许其继续引领创新,打造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独有现象。

第十届“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河北工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6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的系统路径与规划实践》


张晓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工

报告指出,面对超大城市风险集聚的挑战,北京以 “韧性、首都、空间” 为核心,兼顾“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两方面,搭建全流程评估体系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形成五级空间布局体系。目前,该规划已获批复,支撑重点项目建设,成为安全与发展统筹的首都韧性规划样板。

《历史城区的场所更新设计探索》


杨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与住区研究所主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报告围绕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展开探讨,结合江西修水古城、河北邢台水坑两大案例,提出 “保护为本、传承为魂” 核心思路。报告强调,历史城区更新需秉持历史文化价值观,续接城市文脉。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生态——城镇时空耦合》


冯一凡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报告围绕区域生态保护与城镇扩张的矛盾,以济南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探究生态——城镇时空耦合规律。报告指出两地城镇扩张特征、生态影响及生态服务供需失衡差异,研究构建专属框架并结合模拟,为区域生态与城镇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遗产》


张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分院院长

报告以梯田遗产为切入点,探寻世界遗产的美学内涵,指出美虽非世界遗产评选标准却蕴含于核心价值中。报告还提出文化遗产美学需关联人工与自然协调,自然遗产美学包含自然美、演化痕迹美等,需满足真、稀、和。报告为设计学科提供指引,强调遗产之美是价值与视觉的统一。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遗产地保护——以庐山保护管理规划为例》


陈凯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部项目主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

报告以庐山国家公园为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路径。报告强调,庐山要着力解决三大核心问题,需立足其 “文化景观” 核心属性挖掘五大核心价值,并构建分级管控体系。报告还提出推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 融合,协调空间关系,提供系统性保护方案。

《北京中轴线城市历史景观的古今意象变迁》


刘祎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对北京中轴线进行详细剖析解读,指出其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景观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代中轴线凸显皇权权威与“天人合一”理念,近代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变迁被航拍图、老照片等记录,学者们也已着手开展相关保护与实测工作。报告指出目前需通过多维研究结合社区花园实践,实现中轴线景观活化与精细化治理。

第十届“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

博士生论坛

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6位博士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殷小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薛鹏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李含嫣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徐逸飞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吉倩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刘新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殷小勇以《片区统筹更新中的公私合作——国际经验与北京探索》为题作报告。他在辨析城市更新“项目化”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片区划定、更新指引、实施运维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比较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在“片区化”统筹更新中的经验,并从“划什么、如何划、谁来划、怎么管”四个方面,介绍了参与《北京市城市更新实施单元划定工作指引》编制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薛鹏程以《返乡创业驱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的机制研究》为题作报告。他立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针对乡村 “资源富集但发展滞后” 的悖论,聚焦返乡创业群体。报告以黄山市689个行政村为研究区域,运用中介调节模型量化资源转化主体与途径,揭示不同创业者及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差异与互补性,拓展了相关互动关系认知。

李含嫣以《多级子流域视角下洪水的尺度效应与驱动机制》为题作报告。她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背景,从流域韧性的视角出发,介绍了以多级子流域为切入点的研究单元划定方法。进而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洪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尺度效应,最终总结了面向多尺度层级的系统性规划管理启示。

徐逸飞以《门头沟区多灾种风险评估与韧性防灾体系规划》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是韧性城市建设核心,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共识。研究立足韧性理念,聚焦门头沟全域与新城,分别开展多灾种风险评估、雨洪水文分析,最终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 “点+线+面” 差异化韧性防灾体系。

吉倩妘以《美国儿童参与城市规划的经验》为题作报告。她以美国为例,系统梳理了其在儿童参与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与发展脉络方面的演进过程,并选取三类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实践案例,从实施目标、实施流程、利益群体合作模式三个层面展开系统解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美国保障儿童长效参与城市规划的三条关键路径:目标共创—协作网络—系统实施。

刘新以《存量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重构——以重庆山地城市特色为例》为题作报告。他梳理重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重构与生态修复策略和方法路径,并结合实践项目案例进一步阐述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重构的实践模式。他指出,未来应积极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融合“韧性”与“低碳”的新思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丨曹珊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丨于长明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

对谈环节活动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晰,既包含专家汇报,也有嘉宾经验分享与博士生报告交流指导,会议全程精准聚焦议题、兼具深度与实用性。专家汇报环节,各位专家围绕核心议题展开系统阐述,不仅立足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解读,更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分享实践心得。博士生汇报环节,同学们围绕各自研究方向进行成果展示,清晰阐述了研究背景、核心观点及初步实践收获。同时,专家与嘉宾们结合汇报及分享内容,为博士生报告交流提出针对性建议:博士生报告需精准聚焦研究核心、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案例分析中注重细节呈现与逻辑梳理,通过清晰的框架和扎实的内容充分展现研究价值。这些建议为博士生提升报告质量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指引。



对谈嘉宾 姜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主任助理

对谈嘉宾 向岚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



对谈嘉宾 李飞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

对谈嘉宾 徐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副教授



对谈嘉宾 毕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

对谈嘉宾 董建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

论坛最后,李翅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两场论坛的一大共同亮点是多元化且高水准的交流模式:在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研讨会上,行业大咖们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全面展示前沿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他们在学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行业引领价值;在第十届 “城市・风景・遗产” 学术论坛上,专家分享兼具深度与高度,博士生报告则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既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也为论坛注入了新鲜活力。不同阶段学者的分享交流,不仅清晰呈现了学术研究从入门到精通的进阶路径,更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了新的学术灵感,孕育了潜在的合作机会。他倡导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期待未来学术论坛上能涌现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见证更多学术思想的碰撞,共同推动学术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来源:北林园林资讯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行业动态 | 广州市规划院亮相联合国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行业动态 | 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行业动态 | “1985-2025 精明营建:研究・实践・教学 回顾展(武汉)”启幕,系列活动多维度探讨中国城市可持续营建新模式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5541文章数 19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