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气爽风轻,原本是令人身心舒畅的季节,然而,许多人却在这个时节频频“上火”:咽喉肿痛、嘴角起泡、口干舌燥,甚至皮肤干痒、心烦易怒。原本宜人的秋天,何以成了“火气”的高发期?对此,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技师曹正瑛作出了专业解析。
曹正瑛介绍,秋季空气湿度显著下降,气候干燥、风大少雨,使人体水分加速流失。皮肤易变得干燥,呼吸道黏膜变得脆弱,容易出现咽干、咳嗽、鼻燥等不适。从中医角度看,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最易伤津,体内津液不足则阴虚火旺,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等症状。此时若未及时补水、润燥,燥邪便会乘虚而入,引发上火。
经历炎夏的清淡饮食,不少人在秋天胃口大开,火锅、烧烤、羊肉汤纷纷“重返餐桌”。曹正瑛提醒,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属热性,摄入过多容易助火生热,造成口腔溃疡、便秘、痤疮等问题。秋季饮食宜少辛多润,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等滋阴润燥食物,既可养肺,又能预防上火。
秋日夜长,按理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但不少人仍延续夏日的晚睡习惯,导致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曹正瑛指出,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修复功能,使代谢减缓,火气更易积聚。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是预防秋季上火的重要环节。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秋天万物凋零,易令人生出“悲秋”情绪。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气郁则化火,火郁上炎,会表现为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等。曹正瑛补充道,从西医角度看,情绪波动也会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激素失衡,进而影响免疫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出现“内火”。保持平和心态、适当运动、规律生活,能有效缓解这类情绪性上火的症状。
随着天气转凉,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不足也是秋季上火的“隐性推手”。曹正瑛指出,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缺乏运动,热量滞留,火气自然更盛。
秋季上火,是气候、饮食、作息、情绪波动及运动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曹正瑛提醒,顺应节气变化,科学调养身心,才能真正“养秋不生火”,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息,远离“火气”,安享清和与健康。
记者:沈艺飞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上观号作者:徐汇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