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稻穗为笔,筑时代之基
建52班 丁雅兰
![]()
建筑学院丁雅兰同学作国旗下演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建52班的丁雅兰,非常荣幸能在这个清晨与大家一同站在这里,回望初心,展望使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以稻穗为笔,筑时代之基”。
此刻,我想和大家回顾历史上的今天,1978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将科学奖授予袁隆平院士,表彰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卓越功勋。
提及袁老,他的形象于我而言,绝不只是初高中作文里反复出现的论据,而是带着鲜活温度的记忆碎片:是在长沙偶然瞥见的试验田,稻浪在季风中翻涌着翠色的涟漪;是书本插图与电视画面里他俯身田垄指尖,轻触稻苗的专注身影;更是他逝世后那条挤满自发送行人群,飘满稻穗与鲜花香气的长街。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一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家。面对水稻无法杂交的权威定论,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踏遍阡陌田畴,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杂交水稻的突破性成果。当亩产量一次次刷新纪录,当禾下乘凉梦在试验田慢慢生长,袁老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伟大,永远扎根于祖国的需求,真正的创新,永远服务于人民的向往。
这份为民初心与实干精神,同样在不同领域绽放着光芒。记得乡村设计概论课上,万丽老师带来的“科学方法,本土建筑”的讲座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的马鞍村灾后重建项目没有追求炫目的设计噱头,而是践行给居民居住的尊严,用本地材料搭配先进技术造出成本低廉却质量过硬的住房,将手艺与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让他们成为家园建设的主人。即便十年后项目因水利工程建设拆除,那份授人以渔的温暖、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人文的关怀早已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而这种理念与清华建筑人的追求同样契合。从人民大会堂的庄严穹顶到雄安新区的未来蓝图,从北京冬奥会冰丝带的灵动曲面到乡村振兴中传统村落的活化保护。前辈们始终以居者有其屋为初心,以建筑改变社会为理想,让每一张图纸都成为回应时代的答卷。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这一代清华建筑人更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托起了粮食安全的中国底气,而我们将用一张张图纸构筑宜居中国的时代骨架。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在建筑艺术与技术创新的前沿探索极致之美;更要脚踏实地,让设计的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空间都成为承载民生温度的容器,让我们的方案里有稻穗般的坚韧、有土地般的厚重;让建筑为民的理念如同杂交水稻的种子,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生长出改变生活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文字丨丁雅兰
图片丨建筑学院
排版丨陈曦
审核丨付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