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2025年第7批)》。该通报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对APP、SDK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经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查后发布的。
在此次通报的39款APP及SDK名单中,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拍拍贷”)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上海拍拍贷”赫然在列,涉及“隐私政策默认同意”问题。
这并非拍拍贷首次在用户数据合规问题上被监管机构点名。通报记录显示,拍拍贷在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方面早有“前科”。2023年10月8日,上海市网信办对属地46款APP开展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检查中,发现了160余项问题。
在该次检查的问题清单中,由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拍拍贷借款”APP,被发现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
从2023年App(拍拍贷借款)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被查,到2025年微信公众号(上海拍拍贷)因“隐私政策默认同意”被通报,拍拍贷在不同平台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时,持续暴露出合规短板。
协议“玄机”——通报背后的合同根源
监管机构的通报并非孤立事件。在拍拍贷的用户协议中,已为其数据共享和风险撇清预设了诸多条款。
据海报新闻报道,用户在注册拍拍贷借款APP时,必须同意《用户服务协议》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该《用户服务协议》明确,拍拍贷的网站内容“可能涉及由第三方所有、控制或者运营的其他网站”,即“第三方网站”。
针对这些第三方网站,协议中包含明确的“免责”条款。协议称:“拍拍贷对所有第三方网站的隐私保护措施不负任何责任。”同时,协议进一步规定:“拍拍贷不能保证也没有义务保证第三方网站上的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海报新闻致电拍拍贷官方热线,其工作人员亦承认,拍拍贷平台“确实无法做到100%保证”第三方网站信息的真实性。
在撇清第三方风险的同时,该协议为平台共享用户信息以进行催收等活动进行了“授权”。协议第三十条“拍拍贷对用户的信息的披露”中称,拍拍贷“有权将用户提交的信息资料或拍拍贷在公开领域了解的用户信息与任何第三方进行数据共享”,其目的之一是“以便网站和第三方催收逾期借款”。
协议中争议性的条款在于,当用户作为借款人借款逾期未还时,协议约定“拍拍贷可以采取发布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追索债权”,并且“拍拍贷对上述行为免责”。至于“发布用户个人信息”的具体方式、平台和信息范围,条款并未进一步说明。
业绩与投诉的巨大悖论
在拍拍贷合规警钟频频敲响、用户协议暗藏“玄机”的另一面,是其母公司信也科技(NYSE: FINV)持续增长的财务业绩。
信也科技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36.4%。当季促成交易额达540亿元,同比增长10.9%;在贷余额775亿元,同比增长18.1%。
与母公司亮眼的财报数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核心品牌“拍拍贷”居高不下的投诉量。截至11月10日,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共有7.49万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拍拍贷”。
梳理投诉内容可以发现,用户投诉焦点高度集中,主要涉及“无故扣款”“收取高额利息”“暴露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一名用户投诉称,因还款困难,“拍拍贷擅自向第三人泄露个人信息,目前家人朋友都收到了本人欠款信息”;另一名用户则反馈,拍拍贷在催收时“往单位打虚假电话投诉,导致工作影响。”
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的“暴露个人信息”“爆通讯录”和“擅自向第三人泄露个人信息”等遭遇,与前文呈现的《用户服务协议》中的条款——即平台“可以采取发布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追索债权”并“对此免责”——在事实上构成了呼应。
这引出了一个悖论:为何一家业绩持续高增长的公司,其核心产品的用户口碑与合规性却持续走低?这种引发大量投诉的业务模式,其增长的可持续性何在?
增长的B面——“担保费”依赖与资产质量隐忧
对上述悖论的探寻,指向了信也科技失衡的收入结构和持续承压的资产质量。
信也科技的收入结构存在“失衡”,对备受争议的“担保费”形成高度依赖。数据显示,2024年,信也科技的担保收入(Guarantee Income)高达50.85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130.66亿元)的39%。该项收入首次超过了贷款促成服务费(占比36%),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这项“第一大收入”在用户端充满了争议。据财中社报道,多名用户反映,平台在明面利息之外,以“担保费”“会员费”等名义收取各类隐性费用,导致总融资成本超标。有投诉称,在叠加担保费后,实际借款利率逼近36%的司法保护上限。
网易《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在一些案例中,金融机构的放贷年利率仅为6.5%至7%左右,但借款人真正高额的费用来自担保环节。借款人需偿还的担保费,折合年化费率可高达17.5%。
上述调查还指出,在借款人逾期后,叠加合同约定的违约金、逾期利率和催收费用(部分合同中仅催收费一项年化利率即超过24%),总费用率可能逼近6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也科技国内业务的90天以上逾期率已连续四年攀升,从2021年的1.26%升至2024年的2.13%。该指标在2024年第三季度一度达到2.5%,尽管第四季度环比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于高位。
与此同时,信也科技净利润增长的“成色”也受到审视。2025年第二季度,信也科技“质量保证承诺的信用损失”为9.871亿元,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11.906亿元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该季度计提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拨备”达1.06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5.8%。
拍拍贷此次遭遇的合规事件,是其商业模式“硬币”的另一面。它似乎揭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用户服务协议》中的“免责”和“授权”条款,为平台的数据共享和强力催收提供了“合同基础”。
这在现实中导致了两个结果:监管部门的“屡次通报”和第三方平台上超7.4万条的“海量投诉”。而这种饱受争议的模式,又与其高增长业绩所依赖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担保费”——紧密相连。支撑这种高收费模式的必要性,则源于其持续承压的资产质量——包括“连续四年攀升”的90天以上逾期率和被指“隐藏”的“兜底”成本。
当监管的“警钟”不断敲响,同时资产质量的“隐雷”持续承压,信也科技这种依赖高风险、高投诉的增长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截至美东时间11月10日收盘,信也科技报6.15美元/股,总市值15.58亿美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