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面对一道数学题,刚看两眼就摇头:“妈妈,我不会,我做不到。”
画画时画歪了一笔,立马把纸揉成团:“反正我画不好,不画了!”
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哭着说:“我永远都学不会!”
![]()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其实,孩子说“我做不到”,很多时候不是真的能力不够,而是心里先给自己划了一条线——“我不行”。这种自我设限,比题目难、动作复杂更可怕,因为它会悄悄关上孩子尝试和成长的大门。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接触过上千个家庭,发现那些后来变得自信又坚韧的孩子,往往不是天生“厉害”,而是他们的父母懂得在关键时刻轻轻推一把。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个简单但超实用的“3步引导法”,帮你把孩子从“我做不到”的牢笼里拉出来。
第一步:别急着否定,先“接住情绪”
很多家长一听孩子说“做不到”,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没信心?”“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
但你想啊,孩子这时候其实是有点挫败、有点害怕的。他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
试试这样说:
“嗯,这道题看起来确实挺难的,你有点着急对不对?”
“刚才摔倒了,是不是吓到了?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这种回应叫“情绪命名+共情”。孩子会觉得:“原来我的感受被看见了。”情绪稳下来了,大脑才有空间去思考解决办法。
第二步:把“做不到”换成“还没做到”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孩子说“我做不到”,其实是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我就是不行。”
这时候,你可以温柔地帮他换个说法:
“不是你做不到,是你还没做到。”
“你现在觉得难,是因为你还在练习的路上。”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孩子潜意识的影响特别大。它传递了一个信念:困难是暂时的,努力是有用的。
我们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的家长课堂上,经常让爸妈们练习这句话。有位爸爸反馈说,他女儿以前一弹错琴就哭,后来他每次都说“你只是还没练熟”,两周后孩子居然主动加练了!
第三步:拆小目标,让孩子“赢一次”
孩子之所以放弃,往往是因为目标太大,看不到希望。
比如“学会骑车”“考满分”“画一幅完美的画”——这些目标太模糊,也太遥远。
聪明的做法是:把大任务切成小块,让他快速体验“我能行”的感觉。
比如:
- 骑车先练平衡,不用管蹬脚;
- 写作业先做最简单的那道题;
- 画画从画一个圆开始。
只要孩子完成一小步,立刻肯定他:“你看,你刚刚做到了!”
这种“小赢”积累多了,自信就长出来了。
最后想说
孩子的“我做不到”,常常是我们大人焦虑的放大镜。但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替他们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陪他们一起相信“我可以试试”的人。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一直相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点燃。
点燃孩子心里那点“也许我可以”的火苗,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畏难情绪头疼,不妨试试这3步。也欢迎来西安千岛家庭教育,和我们一起聊聊怎么把“我不行”变成“我再试一次”。
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相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