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前的文中我们我们已经可以理解,义与利并非矛盾不可调和的。儒家先贤们所反对的是见利忘义,却也是主张义利并举,以义取利的。正如《周易》所云:“利者,义之和。”当利与义达成和谐统一时,义可以成为生利的最佳途径,而利也可以成为义自然生成的结果。在历史上, 这种和谐统一最典型的便体现在儒商之道上。
中国传统的商道便是极为看重为人之道,在国人的认知其实做生意往往本质就是在做人。因此纵观中国历史上几大商帮,不管是晋商、徽商、闽商、潮商、秦商都带有浓厚的儒商特色。何谓儒商,便是以儒家思想指导从商之道,既具备了儒者的道德才智,又拥有商人生财获利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济世助人,带动地方发展。
若细述儒商的内核便是:“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简而言之就是“以义取利”。
![]()
孔子有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同时也强调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可见,儒家儒家从一开始便不反对获利的,只是其所强调的是以正当合宜的行为来获取物质利益,并回馈社会。因此,便有商谚云:“以义取利真君子,义内生财大丈夫。”而历史上各大商帮所尊奉的变便是:“一守信、二尚义、三取利”的商业准则,将“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的商道精神,和“以义取利”,“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伦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价值核心。
那么中国旧时的商人们作为最直接义与利抉择的人群,他们是如何谨守自己的道义呢?
![]()
据传,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在其药堂胡庆余堂的门匾上便书有大字“戒欺”。这是他随时在提点自己,及自己手下的所有掌柜伙计们以诚信为本,来树立自己的金字招牌。据传胡庆余堂的招牌急救药“紫雪丹”的制作极其讲究,甚至不惜耗金133克、银1835克锻造银锅金铲来确保研制药品的器具都能做到纯真纯正,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效果。
时人不知胡雪岩用心却笑他傻,甚至有几个掌柜都觉得没有必要如此较真,甚至还找到胡雪岩提议道:“金亦未必赤金,银亦未必官银”以节约成本。但胡雪岩却训诫道:“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这便是在商所谨守的道义,而那些能够在历史上历经风雨,长久就存下来的品牌,莫不是在道义和诚信上树立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只要道义与诚信不倒,品牌亦可源远流长。
而这,又何尝不是义与利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呢。
何尝不是“利者,义之和”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