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乌蒙山深处的盐津县,群山叠嶂,峡谷深切,汉、苗、彝等各族儿女世代相邻而居、守望相助。近年来,盐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125”工作法为引擎,实现了从“点位示范”到“全域创建”的精彩跨越,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在“多彩盐津·一线城市”的山水间徐徐展开。
坚持一条主线:夯实“铸牢”的思想根基
盐津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县委成立创建工作专班,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与市、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各级党委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党校将其列为重点培训内容,各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构建两大体系:强化全域创建的坚实支撑
盐津县健全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资源整合,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组织保障方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创建责任链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创建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创新推行“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在103个县级以上示范单位设立“党员先锋岗”,2300余名党员成为民族团结的“排头兵”。
资源整合方面,统筹宣传、文旅、教育等部门力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乌蒙石榴红”宣讲团的成员们用多种语言开展宣讲,三年来覆盖各族群众9000余人次,“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实施五项行动:激活全域创建的澎湃动能
盐津县以“五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创建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基础提升行动着力破解山区发展瓶颈。滩头乡生基村的水泥路通组到户,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相继建成。普洱镇正沟村硬化产业道路3.2公里,解决了竹笋运输难题……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硬化民族地区产业道路20.55公里,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产业融合行动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生基村发展千亩竹林、万亩茶园,年茶产值超千万元;豆沙镇打造红石榴街区……全县通过“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各族农户合作,形成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化浸润行动促进心灵相通。盐津县积极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广场、文化长廊等教育基地;在各级学校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民族文化手工作坊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互动中深化认同;举办花山节、采茶节等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治理创新行动构建和谐新格局。盐津县推广“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户”评选,设立“红黑榜”,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
示范引领行动打造创建升级版。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2个、市级55个、县级103个,豆沙镇的经验入选省级示范典型,形成全域创建新格局。
2024年,盐津县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的体现。
下一步,盐津县将继续深化“125”工作法的实践探索,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社会基础,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山绿水间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