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62年11月,喀喇昆仑山口的夜色像铁。硝烟才刚从中印边境散去,几名军方测绘员把一摞新绘制的草图交到北京,红蓝两色线条纠缠在坎巨提一隅,这正是下一场较量的焦点。 坎巨提只是二万余平方公里,却卡在喀喇昆仑山脉西侧的狭长山谷。向北可通瓦罕走廊,向南则是克什米尔争端区,战略位置强过面积。英印边界遗留下的模糊线,把它生生插进中国版图,成为典型的飞地。 要保?要让?外交部、总参、边防部队意见不一。有人担心舆论,有人惦记资源,还有人单纯不想把到手的土地再吐出去。会议桌上烟雾缭绕,僵持不动。 1963年2月,耿飚以驻巴基斯坦大使身份返京述职。文件刚翻到第三页,他抬头说了一句:“坎巨提可以让给伊斯兰堡。”静默三秒,几位同僚对视——没人想过主动割让。 坎巨提地处高寒,海拔四千米以上可耕地几乎没有,物资补给全靠空投和骆驼。最要命的是,要穿过克什米尔印控区才能抵达,和平年代尚且困难,更别提战时。硬守这块高地,等于耗血。 巴基斯坦却不同。在南亚,它处处需要向北找一个可靠的安全支点;对北京而言,眼前更紧迫的是冲破西方封锁线,找到一个肯在联合国为新中国发声的伙伴。坎巨提成了两国各取所需的钥匙。 耿飚清楚代价。“正确的事,总要有人先顶上。”他轻描淡写,却话锋铿锵。现场有人低声提醒:“一旦被媒体放大,你能担得起骂名吗?”耿飚答得干脆:“别人不敢,我敢。”短短十四个字,把桌上的烟灰震落。 随后的一周,他带着测绘图同各部门逐一沟通。有人提出折中方案——共管或延后,但共管必生摩擦,延后必生变数。耿飚拿出数据:高原补给一年花费相当于西北三条公路预算;飞地一旦失守将成印度借口。数字让反对者噤声。 3月2日,中巴边界谈判在拉瓦尔品第开场。耿飚与巴方外秘阿齐兹对坐,桌边一盏烤茶炉噼啪作响。谈判持续八昼夜,坎巨提最终划入巴方;巴基斯坦承认中方对喀喇昆仑主脊线以北全部领土的主权,中方获得七百多公里安全边界。 文件签字那天,伊斯兰堡电台连续播放《友谊进行曲》,中国代表团回国的专机上却没任何庆祝。大家心里清楚,真正的检验在未来。 两年后,印巴第二次战争爆发。中国通过库纳尔—胡斯赫走廊,将援巴物资悄悄运抵前线。印度空军始终未察觉供给线确切位置,坎巨提成为天然屏障。巴基斯坦高层后来回忆:“要不是那条山路,拉合尔恐怕守不住。”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再度成前沿。坎巨提旁的小通道,被美制“毒刺”导弹的木箱塞得满满。相关器材转手进了中国实验室,补齐了国产防空体系的关键数据。这些反哺,皆源于当年那纸协议。 从红军长征到雪域谈判,耿飚的角色转得很猛。1934年,他还在湘江边端着轻机枪,咬着冷土司掩护中央纵队;1950年,被调进外交部,他自己都觉得意外。可正因前线出身,耿飚熟悉“谋势”胜于“谋地”的逻辑。 他常说,外交是一盘活棋,地形、资源、情报都是子,关键看落点。坎巨提之让,不是心软,而是“舍一子换全局”。20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处处被围堵,必须先在周边拼出一条透气口。 有意思的是,耿飚并非天生的谈判桌高手。他英语偏口语,法语更只是皮毛,但几乎没有代表团愿同他对坐太久。原因简单:立场极硬,信息极足,再加一股从战场带下来的杀伐决断。 进入八十年代,中缅、中尼边界线的最后一批里程碑相继竖起,基本沿用耿飚的“机动线”思路:可耕地尽量留给对方,交通节点务必握在自己手中。几乎没人再怀疑那套理论。 今天地图上,中巴边界是一道利落的折线。折线南侧,昔日的坎巨提走廊已更名为“上罕萨”。往北一百公里,是国人熟悉的喀喇昆仑公路;向南三百公里,则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深水港。中巴经济走廊之所以选线顺畅,功劳簿上少不了耿飚。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飞地仍握在中国手里,中巴之间既要绕过克什米尔,又要避开印方驻军,这条战略通道很难成形。机会成本之高,用一座港口都换不来。 耿飚晚年在接受军事科学院访谈时留下两句话:“边界是钢丝,友谊是网。钢丝再硬,也罩不住天地;网结得牢,风来不会散。”短短二十二字,道尽他对领土与伙伴轻重的排序。 坎巨提的得失早已写进史书,但那纸协议背后的战略纵深、外围支点与发展空间,仍在持续释放效应。耿飚当年的一句“别人不敢,我敢”,并非莽撞,而是看得透、算得清、拿得准的底气。
![]()
![]()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