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深秋,两辆嘎斯车沿河道开过来,全村人都跑去看稀奇。”提起小三线军工厂裕华厂的往事,王家安首先想起的是60年前那辆缓行在河道上的“钢铁怪兽”,“你别笑话,那是我们第一次见汽车。”
王家安曾在裕华厂子弟学校任教,他的记忆里,藏着对这家三线军工厂从工业初创、辉煌发展到民用转型的好奇观察,也藏着沂蒙老区人民对军工行业的独特感怀。
![]()
王家安讲起自己所了解的“裕华故事”
神秘代号“9354”
1965年的秋天,裕华厂的建设序幕在沂源滑石峪拉开。
“钻井队来了30多个人,带着机器在河边搭棚子,钻了一个多月,打出了80多米的深井,专供涝沟和大秋峪建设使用。”王家安回忆,1966年5月,3000多名农民工进驻工地,分17个连队施工,“那时候没有公路,建材就靠人扛、车推。工人们劈山开路,晚上就借宿在大队农户家和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幕天席地的”。
三年后,横跨沂源、蒙阴两县,覆盖文明峪、大秋峪等四峪两沟的厂房、宿舍和近6000米围墙基本建成。同年8月,工厂启用“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名称,并开始生产。
“也不知道是生产什么的,也不说建啥厂。但时间久了之后,村里人也隐隐约约有所猜测。”从那时候起,裕华厂的发展便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根据档案记载,裕华厂的“身世”远比表面复杂。它曾同时拥有三个名字:对内传承的“山东沂源火工引信厂”,对外公开的“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以及军工系统专用的代号“9354”。
![]()
神秘的“9345”厂
“‘9’代表省属小三线企业,‘3’是区域属性,‘5’指火药相关,‘4’就是火工产品和引信。”王家安介绍,“那时候保密要求严得很,对外只能用‘16号信箱’通信,信封上连地址都不能写,只标‘内详’。”
为此,王家安所在的附近村子在公社武装部的指导下还拉起了民兵队伍,组织起一股保卫工厂的有生力量,“当时我们训练非常严格,毕竟工厂在这里。我们还组织过军事预演,万一有坦克过来,演习怎么设伏、挖沟、用炸药包等等。”王家安说。
“还有‘三要四不要’的口号:要支援国家建设、要保护工厂安全、要增强工农团结;不要泄露国家机密、不要打扰现场施工、不要拿工地一砖一瓦、不要提高物价。”王家安介绍,“当时大队里开大会,干部反复强调,这就是我们支援军工建设的规矩。”
而在裕华厂建设初期,沂源群众的支援从未缺席。
滑石峪大队专门划出40亩土地种植蔬菜,保障职工的“菜篮子”;并与周边大队一起接纳100多名职工家属落户。
“那时候社员自己粮食不够吃,还是把口粮分给了职工家属,一口饭掰成两半吃”。王家安记得,1969年,村里帮一位职工家属解决落户时,队长说:“他们为国家造武器,我们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
这种“军民互助”不是单向的,裕华厂也用实际行动反哺老区:帮村里接上照明电和自来水,“以前村民要去河里挑水,晚上点煤油灯,通电通水那天,村里跟过年一样热闹”;修建拦河坝和1200米长的灌溉水渠,“原来的山地只能种杂粮,有了水渠后,能种小麦和玉米了”。
“工农团结不是空话。”谈及当年,王家安满是感慨,“厂里的卫生室、理发室等设施都对社员开放。有一次我母亲生病,厂医院的医生走了2里地来家里问诊,一分钱没收。”
为祖国造炮弹
1974年,王家安成为了裕华厂子弟学校的一名老师,真正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军工厂内部。
作为生产火工引信的军工企业,广播是裕华厂特有的标志。每天按时响起的起床号、上操号、休息号,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播报厂内新闻等声音,成为工作时最好的伴奏。
“鼎盛时期,厂里有上千号人,每天军号一响,浩浩荡荡的上班队伍从各个宿舍区走向车间,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王家安笑着说,“现在走在旧址上,我还能想起当时广播里播新闻、放军歌的声音。”
回想第一次进入工厂车间帮助生产的情景,王家安仍记得那份好奇。
“也是第一次见怎么给枪弹底火装火药。我们学着工人师傅们拿起个抄板来,抄起底火壳晃动几下,近百个底火壳就整齐地排列到抄板上的小坑里,然后将个别倒扣着的壳子正过来,就完成了这道排列壳子的工序。下一道工序装火药、封口,由工人师傅操作机器完成。”王家安边演示,边介绍,“这道工序要求必须戴手套,因为手上会有汗,怕接触之后会上锈,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咱们军工产品对产品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
裕华厂生产车间
说到这里,王家安不由得敬佩起裕华厂的工人们。“一方面,这个军工产品是真的有风险,会起火、爆炸。还有不少工人们因此受伤。再一方面,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家做贡献,这些老军工们没有一个退缩的。”
生产后自然要检验,王家安又讲起了裕华厂作为军工企业,不同于其他厂的“大动静”:“军工产品的检验,可不是普通厂子的小打小闹,那动静大得能震得脚底板发麻!”
其中便有“新40火箭打靶试验”。
“把火箭筒固定在支架上,发射的人攥着一条十来米长的绳子,绳子另一头连着火箭筒的机栓,人躲在安全距离外一拽,‘轰隆’一声就射出去了!”王家安的记忆中,裕华厂的试射地在滑石峪村北小石崮上,标靶设在两百米外的山根处,那天共发射三发,“每一声都地动山摇,站在旁边能明显感觉到脚下在抖,那股冲击力,一辈子都忘不了”。
“还有实弹打靶。其他的企业哪有摸枪的机会,可咱们军工厂就可以。”1976年,王家安记得是在春天,他和子弟学校20多个老师,还有那届高中毕业生们,一起前往滑石峪东山进行实弹打靶演习。
“用的还是半自动步枪。有老师打出了最好成绩45环,我拿了第三名,43环!”王家安清晰报出当年的成绩,“第一枪响时有人吓了一跳,但打出第一枪就镇定了,最后大家成绩都不差”。
“三线精神”留下宝贵财富
随着王家安的叙述,那个激情澎湃的热血年代跃然眼前。
“好人好马上三线”,第一代裕华人用青春筑起了国防屏障。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裕华厂先后生产迫-1甲引信、电-2引信,以及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弹药管等产品,源源不断地支援国防建设。
“我们老百姓也感觉到,裕华厂是为了保卫我们国家安全搞的这么一个军工建设,所以当地百姓都全力支持建设军工发展,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产品最终用在哪里,但心里清楚,这是在为国家保平安。”王家安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1980年,随着国家战略调整,裕华厂开始转型民用产品,“生产台风扇、米筛、折叠椅,还有缝纫机零件,车间里的军品设备慢慢换成了民品生产线”。王家安还依稀记得,“职工们说,不管造武器还是造生活用品,都是为国家做贡献”。
![]()
裕华厂生产的部分民用品
到了20世纪90年代,裕华厂整体搬迁至日照,改名裕华机器厂,转产纺织机械。1995年,裕华机器厂并入轻骑集团,成立中国轻骑集团日照摩托车公司,开始了摩托车生产之路,并在两年后达到鼎盛。
从军工厂到民用产品,再到纺织机械和摩托车生产,裕华厂经历了多次转型、更名和重组。如今,裕华厂在沂源的旧址虽已不复当年模样,生活区也渐渐荒废,但它仍是裕华人的“寻根之地”,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裕华厂留下的“三线精神”,已成为沂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财富。
裕华厂搬离了沂蒙山,但作为地名,“裕华”这个名字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些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王家安说,现在沂源的很多企业都以“三线精神”激励员工,“当年裕华人在荒山里能建起军工厂,现在我们也能把沂源的新材料、新产业做好”。
据记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沂蒙山区先后建设了大大小小13个三线兵工厂,其中沂源就有7个。群山掩映、峰峦如聚,军工战线上,无数默默无闻的老军工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这份藏在沂蒙群山中的三线记忆,不仅是裕华厂的发展史,更是中国工业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像一颗种子,在沂源大地上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人物档案:
王家安,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沂源人。1974年5月于裕华厂子弟学校任教,1979年于西里镇任教,2017年3月副高级教师退休。任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沂源县诗词学会理事,沂源县地名专家库成员。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宋明君 通讯员 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