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逐鹿,谁能问鼎天下?有人说靠雄才大略的君主,有人说靠出神入化的谋略。可翻开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所有定鼎江山的霸业,背后都藏着一对“黄金搭档”——君主是掌舵的领航者,首席谋士是指路的指南针。他们有的出身悬殊,却一见如故;有的历经猜忌,仍不离不弃;有的携手开创盛世,有的却在功成后分道扬镳。
为什么偏偏是这20对君臣能相互成就?首席谋士凭什么成为君主最信任的人?他们的合作里藏着怎样的识人术、谋略经和相处之道?今天咱们就穿越千年风云,逐一拆解这20对千古搭档的传奇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值得深思的智慧。
一、刘邦与张良:痞气帝王与帝师谋士,草根逆袭的终极范本
提起刘邦和张良,那绝对是“不搭界”组合的天花板。刘邦是泗水亭长出身,喝酒耍滑、市井气十足,打了败仗就骂骂咧咧;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温文尔雅、谋略深远,遇事沉着冷静、滴水不漏。可就是这么两个性格、出身天差地别的人,却成了历史上最经典的君臣搭档,一起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两人的相遇,充满了传奇色彩。张良年轻时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四处逃亡,隐姓埋名。而刘邦当时正带着一群流民起义,路过下邳时,两人偶然相识。初次见面,刘邦就被张良的学识折服,而张良也看出刘邦虽然满身痞气,却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是个能成大事的“潜力股”。用张良的话说:“沛公殆天授也!”意思是刘邦这悟性,简直是天生当帝王的料。
张良对刘邦的帮助,不止是出谋划策,更像是“帝王导师”。鸿门宴上,刘邦身陷险境,是张良提前布局,让项伯通风报信,又教刘邦卑辞求和,关键时刻让樊哙闯帐护主,硬生生从项羽的刀下救回刘邦的性命。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困在巴蜀之地,又是张良献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帮助刘邦顺利夺取关中,站稳了脚跟。
楚汉争霸期间,张良更是刘邦的“定心丸”。刘邦打了败仗就想放弃,是张良劝他“忍一时风平浪静”;刘邦想分封六国后裔,是张良当场列举八条罪状,直言“此计必败”,帮刘邦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念头;决战垓下时,又是张良建议“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最终让刘邦赢得了天下。
最难得的是,两人之间的信任从未动摇。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张良没有战功,却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话不仅是对张良的肯定,更是两人君臣相知的见证。而张良也懂得“功成身退”,刘邦称帝后,他主动放弃权力,归隐山林,避免了“鸟尽弓藏”的悲剧。
刘邦与张良的合作,堪称草根逆袭的终极范本。刘邦的优势是知人善任、能听忠言,张良的优势是谋略深远、懂得进退。他们一个敢用,一个敢说;一个能容,一个会帮,最终成就了大汉四百年基业。这种“帝王有气度,谋士有智慧”的搭配,也成为后世君臣合作的典范。
![]()
二、刘秀与邓禹:少年知己与战略总师,东汉开国的黄金搭档
如果说刘邦和张良是“萍水相逢的知己”,那刘秀和邓禹就是“青梅竹马的战友”。两人都是南阳人,年轻时一起在长安求学,邓禹比刘秀小六岁,却早早看出刘秀“非池中之物”,对他格外敬重。后来刘秀起兵反抗王莽,邓禹二话不说,背着干粮,一路追赶刘秀的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杖策追光武”。
见到刘秀后,邓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求官求爵,而是给刘秀献上了一套完整的“开国战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意思是说,要招揽天下英雄,安抚百姓民心,像刘邦那样建立霸业,拯救天下苍生。这番话,正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里,也为刘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秀当即任命邓禹为将军,让他参与核心决策。邓禹不仅是战略家,还是“人才伯乐”。他向刘秀举荐了寇恂、冯异、贾复等一大批猛将谋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东汉开国的元勋。更重要的是,邓禹总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刘秀在河北作战时,一度陷入困境,士兵们人心惶惶,是邓禹亲自擂鼓助威,鼓舞士气,还军纪严明,不许士兵劫掠百姓,让刘秀的军队赢得了“仁义之师”的名声。
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建立东汉,邓禹被封为大司徒,年仅二十四岁,是东汉开国功臣中最年轻的列侯。之后,邓禹率军西征,平定河东,击败王莽的残余势力,为东汉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邓禹后来在关中之战中失利,但刘秀从未责怪他,依然对他信任有加。
刘秀和邓禹的合作,最让人羡慕的是“始终如一的信任”。刘秀称帝后,很多功臣都遭到猜忌,但邓禹却一直备受重用,甚至刘秀去世前,还把辅佐太子的重任交给了他。邓禹也始终保持谦逊,从不居功自傲,后来主动辞去官职,回家养老,得以善终。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君臣之间最牢固的关系,不仅是“相互利用”,更是“相互欣赏、彼此信任”。刘秀需要邓禹的战略眼光和人才资源,邓禹需要刘秀的雄才大略和施展平台,两人少年相知,中年共事,老年相守,堪称君臣合作的“理想状态”。
![]()
三、曹操与荀彧:乱世枭雄与王佐之才,相爱相杀的复杂羁绊
在20对君臣搭档中,曹操和荀彧的关系最为复杂——他们既是最默契的战友,也是最遗憾的对手;既相互成就,又最终分道扬镳。荀彧是东汉末年的顶尖谋士,被誉为“王佐之才”,而曹操是乱世枭雄,两人的合作,曾一度让曹魏成为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势力。
荀彧最初是袁绍的部下,可他看出袁绍“多谋而无决”,成不了大事,于是毅然投奔了当时还势力弱小的曹操。曹操见到荀彧后,大喜过望,说:“这是我的子房啊!”当即任命荀彧为司马,让他参与核心决策。
荀彧对曹操的贡献,堪称“奠基性”的。首先,他为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让曹操迎回汉献帝,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从此曹操的征战都师出有名;其次,他为曹操举荐了一大批顶尖人才,郭嘉、荀攸、陈群、司马懿等,都是通过荀彧的举荐才成为曹操的谋士,形成了曹魏的“人才天团”;再次,他在后方坐镇,保障粮草供应,曹操在外征战,荀彧总能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
官渡之战中,曹操一度想放弃,是荀彧写信劝他:“袁绍虽强,但优柔寡断,您只要坚守待变,一定能找到破敌之机。”正是因为荀彧的坚持,曹操才得以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可以说,曹操能成为北方霸主,荀彧功不可没。
可两人的矛盾,终究在于“理想不同”。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他辅佐曹操,是希望曹操能成为“汉室的守护者”;而曹操的理想是“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这种根本分歧,最终让两人走向了决裂。公元212年,曹操想进爵魏公,加九锡,荀彧坚决反对,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见荀彧反对自己,心中十分不满,后来派人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食盒。荀彧一看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你所追求的汉室,已经没有“饭”可吃了。不久后,荀彧服毒自尽,年仅五十岁。
曹操与荀彧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他们曾是最默契的搭档,荀彧的谋略让曹操如虎添翼,曹操的平台让荀彧的才华得以施展。可因为理想的分歧,最终落得“相爱相杀”的结局。这也告诉我们,君臣合作,不仅需要能力互补,更需要价值观一致,否则再默契的搭档,也会在关键时刻分道扬镳。
![]()
四、刘备与诸葛亮:三顾茅庐与鞠躬尽瘁,君臣相知的千古绝唱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臣搭档,刘备和诸葛亮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三顾茅庐”的诚意,“隆中对”的远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让他们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四十多岁还一无所有,连个固定的地盘都没有。直到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给刘备献上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蓝图,让刘备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诸葛亮出山后,立刻展现出了超凡的谋略。他先是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然后在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帮刘备击败了曹操,夺取了荆州。之后,他又辅佐刘备入蜀,击败刘璋,占据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让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变成了三分天下的蜀汉皇帝。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他曾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称帝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理朝政。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虽然有试探的成分,但也足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之深。
而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要完成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他事必躬亲,连罚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
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不仅因为他们的谋略和忠诚,更因为他们的“相互成全”。刘备的诚意给了诸葛亮施展才华的平台,诸葛亮的智慧给了刘备成就霸业的可能。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君臣之间最高级的关系,是“彼此成就,相互忠诚”,哪怕君主去世,谋士依然坚守初心,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生。
![]()
五、孙权与鲁肃:少年霸主与榻上策士,江东基业的定海神针
提起孙权的谋士,很多人会想到周瑜,可实际上,鲁肃才是孙权最信任的首席谋士。周瑜是军事统帅,而鲁肃是战略家,他为孙权制定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早七年,为江东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肃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他看到天下大乱,于是散尽家财,结交豪杰。周瑜听说后,特意上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后来周瑜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当时只有十九岁,刚刚继承父兄的基业,立足未稳,急需一位有远见的谋士为他规划未来。
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两人在榻上对饮,孙权问鲁肃:“如今天下大乱,我想成就霸业,该怎么做?”鲁肃当即献上“榻上策”:“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番话,直接点破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汉朝已经没救了,曹操短期内打不过,孙权应该先保住江东,然后夺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流域,最后称帝争霸天下。这个战略规划,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江东的实际情况。
孙权对鲁肃的“榻上策”深信不疑,之后的很多年里,江东的发展都严格按照这个蓝图推进。鲁肃还极力促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江东大臣大多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和周瑜坚决主战。鲁肃还亲自出使刘备,促成了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他成为江东的军事统帅,他始终坚持孙刘联盟的政策,哪怕刘备占据荆州不还,鲁肃也主张和平解决,避免了孙刘两家刀兵相见。很多人骂鲁肃“软弱”,可孙权却明白,鲁肃的做法是为了江东的长远利益——只有联合刘备,才能对抗曹操,保住江东的基业。
孙权与鲁肃的合作,最让人佩服的是“战略共识”。孙权年轻气盛,却能听从鲁肃的长远规划;鲁肃深谋远虑,却能找到最适合江东的发展道路。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君臣之间最难得的是“三观一致”,只有对未来的规划达成共识,才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最终成就大业。
![]()
六、司马炎与张华:开国帝王与文坛领袖,西晋统一的幕后推手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能顺利篡魏建晋,统一全国,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张华的辅佐。张华不仅是谋略家,还是西晋的文坛领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张华早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写过《鹪鹩赋》,表达自己的志向,被当时的名士阮籍称赞为“王佐之才”。后来张华得到司马昭的赏识,成为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后,张华更是成为他最信任的谋士,帮助他策划篡魏建晋的事宜。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张华被封为关内侯,之后又升任中书令,参与朝政。张华对司马炎的最大贡献,是力主伐吴,统一全国。当时西晋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伐吴,一派反对,司马炎犹豫不决。张华多次上书,分析伐吴的利弊,说:“吴主孙皓荒淫无道,民心尽失,此时伐吴,必能一举成功。如果拖延下去,孙皓一旦改革弊政,再想伐吴就难了。”
司马炎最终采纳了张华的建议,任命杜预、王濬等人为将领,率军伐吴。张华虽然没有亲自出征,但他在后方负责粮草供应和战略规划,为伐吴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攻破建业,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张华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在文化上也贡献巨大。他主持编纂了《博物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张华还非常重视人才,他举荐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为西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司马炎与张华的合作,是“文治武功”的完美结合。司马炎有雄才大略,想要统一全国,建立盛世;张华有谋略和学识,既能为司马炎出谋划策,又能治理国家、发展文化。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席谋士不一定只能是军事家和政治家,像张华这样的文坛领袖,同样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帮助君主成就霸业。
七、苻坚与王猛:异族帝王与汉家谋士,前秦盛世的双子星
在20对君臣搭档中,苻坚和王猛是唯一一对“异族帝王与汉家谋士”的组合。苻坚是氐族人,前秦的皇帝;王猛是汉人,出身贫寒,却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合作,不仅让前秦统一了北方,创造了短暂的盛世,更成为民族融合的典范。
王猛年轻时隐居华山,潜心治学,等待明主。苻坚当时还是前秦的东海王,听说王猛的才华后,派人邀请他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谈论天下大势,从白天聊到深夜,苻坚说:“我遇到王猛,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啊!”
苻坚称帝后,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之后又一路提拔,最终让王猛担任丞相,总理朝政。王猛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打击豪强,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的国力迅速增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军事上,王猛辅佐苻坚南征北战,统一北方。他先是率军击败前燕,夺取了河北、山东等地;然后又征服了前凉、代国等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的前秦,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
苻坚对王猛的信任,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王猛曾建议苻坚诛杀一些心怀不轨的豪强贵族,苻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王猛举荐的人才,苻坚一律重用;甚至王猛生病时,苻坚亲自为他祈祷,还大赦天下,希望能为他祈福。
王猛去世前,对苻坚说:“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正统所在,民心所向,而且内部团结,千万不要攻打东晋。我们应该先整顿内部,巩固北方的统治,再图南下。”可惜的是,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后来发动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前秦也因此土崩瓦解。
苻坚与王猛的合作,之所以能创造盛世,关键在于“相互信任、民族包容”。苻坚没有因为王猛是汉人而猜忌他,反而给予他绝对的权力;王猛也没有因为苻坚是异族帝王而背叛他,反而尽心尽力辅佐他。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君臣搭档,无关民族、无关出身,只在于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和相互的信任。
![]()
八、刘裕与刘穆之:草根帝王与管家谋士,南朝开国的实干组合
刘裕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草根,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逆袭成为帝王,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刘穆之的辅佐。刘穆之不像张良、诸葛亮那样擅长奇谋妙计,却有着超强的行政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是刘裕最靠谱的“大管家”。
刘裕早年是北府军的一名士兵,后来凭借战功一步步崛起。他在平定桓玄之乱后,急需一位有能力的谋士帮他打理政务,有人向他推荐了刘穆之。刘裕与刘穆之见面后,发现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处事果断,当即任命他为记室参军,让他负责处理文书、协调各方事务。
刘穆之的最大优势,是“无所不能的行政能力”。刘裕在外征战时,刘穆之总能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粮草供应、兵员补充,还是政务处理、人才选拔,他都能做得滴水不漏。刘裕曾说:“穆之死后,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来辅佐我了。”
刘裕讨伐桓玄、攻打南燕、平定卢循之乱,每次出征,刘穆之都在后方坐镇,为他提供坚实的保障。尤其是攻打南燕时,刘裕率军深入敌境,粮草供应困难,是刘穆之提前规划,开辟粮道,让刘裕的军队没有后顾之忧,最终顺利攻克南燕都城广固。
除了行政能力,刘穆之还擅长识人用人。他为刘裕举荐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比如檀道济、王镇恶等猛将,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刘裕统一南方的重要力量。同时,刘穆之还为刘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让刘裕的势力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公元417年,刘穆之去世,刘裕当时正在北伐长安,听到消息后,悲痛不已,当即下令撤军返回江南。因为他知道,没有刘穆之在后方打理,他根本无法安心在外征战。后来刘裕篡晋建宋,称帝后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对他的家人也格外优待。
刘裕与刘穆之的合作,是“实干家与管家”的完美搭配。刘裕勇猛善战,是天生的军事统帅;刘穆之行政能力超强,是天生的治国人才。他们一个在外开疆拓土,一个在内治理国家,相互配合,最终成就了南朝宋的基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席谋士不一定非要擅长奇谋妙计,像刘穆之这样“靠谱、能干”的实干型人才,同样能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
九、尔朱荣与元天穆:权臣与宗室,乱世争霸的利益同盟
尔朱荣是北魏末年的权臣,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掌控朝政,而他最信任的首席谋士,是北魏宗室元天穆。两人既是政治盟友,又是结拜兄弟,他们的合作,虽然短暂,却深刻影响了北魏的历史走向。
尔朱荣出身契胡贵族,家族世代为北魏镇守北方边境,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元天穆是北魏的宗室子弟,为人豪爽,有勇有谋,与尔朱荣早年相识,结为异姓兄弟。北魏末年,朝政腐败,各地起义频发,尔朱荣趁机崛起,想要掌控朝政,元天穆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
元天穆对尔朱荣的最大贡献,是“宗室身份的加持”。尔朱荣是异族贵族,在北魏朝廷中缺乏根基,而元天穆是宗室子弟,能够帮助尔朱荣拉拢北魏的宗室和大臣,增强他的合法性。同时,元天穆还擅长军事指挥,多次跟随尔朱荣出征,平定各地起义,比如镇压葛荣起义、韩楼起义等,为尔朱荣巩固权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诛杀了北魏皇室和大臣两千多人,掌控了朝政。之后,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元天穆被封为上党王,担任太宰,与尔朱荣共同掌控朝政。两人配合默契,尔朱荣负责军事,元天穆负责政治,成为北魏末年最有权势的两个人。
可他们的合作最终还是因为权力斗争而破裂。孝庄帝不甘心做傀儡,想要除掉尔朱荣,而元天穆因为是尔朱荣的盟友,也被孝庄帝视为眼中钉。公元530年,孝庄帝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和元天穆,两人的合作就此终结。
尔朱荣与元天穆的合作,是“利益同盟”的典型代表。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相互利用,相互扶持,一度掌控了北魏的朝政。可他们的合作缺乏共同的理想和道德约束,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走向毁灭。这也告诉我们,君臣之间如果只有利益捆绑,没有理想和信任,这样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十、杨坚与高颎:开国帝王与全能谋士,隋朝统一的核心力量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能篡周建隋,统一全国,建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影响深远的制度,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高颎的辅佐。高颎是个“全能型人才”,既有战略眼光,又有行政能力,还有军事才能,是杨坚最信任的“心腹大臣”。
高颎早年是北周的官员,杨坚当时是北周的大丞相,掌控朝政。高颎看出杨坚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主动投奔杨坚,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意思是,我愿意追随你,就算事情失败,被灭族也心甘情愿。
杨坚非常感动,当即任命高颎为相府司录,让他参与核心决策。高颎对杨坚的第一个大贡献,是帮助他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公元580年,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兵力强盛,很多人都劝杨坚避其锋芒,是高颎主动请缨,担任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高颎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击败尉迟迥,为杨坚篡周建隋扫清了障碍。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高颎被封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总理朝政。高颎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开皇律》,减轻刑罚;推行均田制,发展生产;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这些改革,让隋朝的国力迅速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高颎辅佐杨坚伐陈,统一全国。他制定了详细的伐陈战略,建议杨坚趁陈朝后主陈叔宝荒淫无道、朝政腐败之机,兵分八路,渡江伐陈。同时,高颎还推荐了韩擒虎、贺若弼等猛将,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公元589年,隋朝大军攻破建康,陈叔宝投降,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杨坚对高颎的信任,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高颎的建议,杨坚几乎都会采纳;高颎举荐的人才,杨坚都会重用。甚至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多次在杨坚面前说高颎的坏话,杨坚也始终信任高颎。可惜的是,后来高颎因为反对杨坚立杨广为太子,遭到杨坚的猜忌,最终被罢官免职。
杨坚与高颎的合作,是“开国帝王与全能谋士”的完美典范。高颎的智慧和才能,让杨坚的称帝之路和统一之路变得异常顺利;杨坚的信任和重用,让高颎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全能型的首席谋士,能为帝王省去很多麻烦,帮助帝王更快地成就霸业。
十一、李世民与房玄龄:盛世帝王与谋主,贞观之治的奠基者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盛世的典范,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房玄龄的辅佐。房玄龄是“贞观十八学士”之首,擅长谋划和行政,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谋主”。
房玄龄早年是隋朝的官员,后来看到天下大乱,于是辞官归隐,等待明主。李世民当时还是秦王,率军攻打渭北,房玄龄主动投奔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得公,犹禹也。”把房玄龄比作邓禹,可见对他的重视。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他策划“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矛盾日益激化,李建成想要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犹豫不决,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劝说李世民:“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最终,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登上太子之位。
李世民称帝后,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后来又升任尚书左仆射,担任宰相。房玄龄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发展生产,减轻赋税;重视人才,选拔贤能;修订法律,宽简刑罚。同时,房玄龄还主持编纂了《晋书》《梁书》《陈书》等史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房玄龄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谋划,处事谨慎”。他每次给李世民提建议,都会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制定详细的方案;而且他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功劳让给别人。李世民曾说:“玄龄运筹帷幄,定社稷之功,玄龄为首。”
李世民与房玄龄的合作,是“盛世帝王与谋主”的完美搭配。李世民有雄才大略,想要开创盛世;房玄龄有谋略和行政能力,能帮李世民把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帝王想要开创盛世,不仅需要自己有远大的理想,还需要有像房玄龄这样“善于谋划、踏实肯干”的首席谋士。
![]()
十二、朱温与敬翔:枭雄帝王与毒计谋士,后梁开国的黑暗搭档
朱温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他是个出了名的枭雄,残忍狡诈、反复无常,而他最信任的首席谋士敬翔,也是个“毒计百出”的狠角色。两人的合作,充满了阴谋诡计和血腥暴力,虽然建立了后梁政权,却也注定了其短暂的命运。
敬翔年轻时考科举落榜,于是投奔朱温,成为他的谋士。敬翔最擅长的是“阴谋诡计”,他为朱温出的计策,大多阴险狡诈,却非常有效。比如,朱温想要夺取徐州,敬翔建议朱温假意与徐州节度使时溥结盟,然后趁其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最终夺取了徐州。
朱温与李克用是死对头,两人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敬翔为朱温出计,让他联合其他藩镇,包围李克用的根据地河东,同时派人离间李克用的部下,最终让李克用的势力受到重创。此外,敬翔还为朱温策划了篡唐建梁的事宜,帮助朱温除掉了唐朝的宗室和大臣,最终在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敬翔被封为崇政院使,成为后梁的核心大臣。
敬翔对朱温的忠诚,达到了“不离不弃”的地步。朱温晚年变得更加残忍多疑,经常诛杀大臣,很多人都离他而去,只有敬翔始终留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朱温去世后,敬翔辅佐朱温的儿子朱友贞,继续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对抗。后来后梁被后唐击败,敬翔不愿投降,自杀身亡。
朱温与敬翔的合作,是“枭雄与毒计谋士”的典型代表。他们凭借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段,夺取了天下,却因为缺乏仁政和民心,最终导致后梁政权只存在了十七年就灭亡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君臣搭档如果只靠阴谋诡计和暴力,而不懂得安抚百姓、施行仁政,这样的政权是不会长久的。
十三、赵匡胤与赵普:开国帝王与智囊,宋朝基业的定盘星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能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权力,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赵普的辅佐。赵普虽然读书不多,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是个“实用型”谋士,擅长权谋和治国。
赵普早年是后周的官员,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赵普看出赵匡胤有称帝的野心,于是主动投奔他,成为他的核心谋士。公元960年,契丹入侵,赵匡胤率军出征,行至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一起策划了“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称帝后,任命赵普为枢密直学士,后来又升任宰相。赵普对赵匡胤的第一个大贡献,是帮助他巩固权力。宋朝建立后,很多将领手握重兵,赵匡胤担心他们会像自己一样发动兵变,赵普为他献上“杯酒释兵权”的妙计:在一次宴会上,赵匡胤对将领们说:“我知道你们的功劳,可我每天都睡不好觉,担心你们会被部下拥立为帝。”将领们一听,都吓得纷纷请求辞职,赵匡胤趁机收回了他们的兵权,任命他们为地方节度使,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
此外,赵普还为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当时宋朝刚刚建立,北方有契丹和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等政权。赵普建议赵匡胤先攻打南方的弱小政权,积累实力,再北伐攻打契丹和北汉。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先后灭掉了南唐、吴越等政权,统一了南方,为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赵普的治国理念是“重文轻武”,他建议赵匡胤重视文官,打压武将,建立科举制度,选拔文官治理国家。这一政策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却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后来屡遭外族入侵。但不可否认的是,赵普的政策让宋朝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景象。
赵匡胤与赵普的合作,是“开国帝王与权谋谋士”的完美搭配。赵普的权谋让赵匡胤顺利称帝并巩固权力,赵匡胤的信任让赵普得以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席谋士不一定需要学识渊博,像赵普这样“实用型”的谋士,同样能帮助帝王成就霸业,治理国家。
![]()
十四、耶律阿保机与耶律曷鲁:契丹帝王与宗室谋士,辽朝开国的灵魂伴侣
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契丹八部,建立辽朝,创造契丹文字,推动契丹族的发展,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耶律曷鲁的辅佐。耶律曷鲁是耶律阿保机的堂兄,也是他最信任的宗室谋士,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是辽朝开国的“灵魂伴侣”。
耶律曷鲁年轻时就跟随耶律阿保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统一契丹八部。契丹族原本分为八部,各部酋长轮流担任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想要成为终身首领,遭到其他七部酋长的反对。耶律曷鲁为耶律阿保机出计,邀请其他七部酋长赴宴,在宴会上将他们全部诛杀,帮助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成为契丹族的唯一首领。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朝,耶律曷鲁被封为于越,相当于宰相,是辽朝地位最高的大臣。耶律曷鲁不仅擅长谋略,还擅长军事指挥,他多次率军出征,征服了周边的部落和政权,扩大了辽朝的疆域。同时,耶律曷鲁还建议耶律阿保机创造契丹文字,推动契丹族的文化发展,让契丹族从一个游牧部落逐渐走向文明。
耶律阿保机对耶律曷鲁的信任,达到了“生死与共”的地步。耶律曷鲁生病时,耶律阿保机亲自为他祈祷,还大赦天下;耶律曷鲁去世后,耶律阿保机悲痛不已,说:“曷鲁乃我之左右手,今去,吾失一臂矣!”并追封耶律曷鲁为东丹国王,让他的子孙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耶律阿保机与耶律曷鲁的合作,是“宗室兄弟与开国搭档”的典范。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既有血缘关系的羁绊,又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任,最终一起建立了辽朝,推动了契丹族的发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君臣之间如果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再加上共同的理想和信任,这样的合作会非常牢固,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十五、李元昊与张元:西夏帝王与叛宋谋士,西北霸权的缔造者
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皇帝,他能建立西夏政权,与宋、辽三足鼎立,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张元的辅佐。张元原本是宋朝的秀才,多次考科举落榜,心怀不满,于是投奔李元昊,成为他的首席谋士,为西夏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元在宋朝时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他认为宋朝朝廷不识人才,于是决定投奔李元昊。李元昊当时正在准备建立西夏政权,急需有才华的谋士,见到张元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当即任命他为中书令,让他参与核心决策。
张元对李元昊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他制定了对抗宋朝的战略。张元深知宋朝的弱点,他建议李元昊“联辽抗宋”,与辽朝结盟,共同对抗宋朝;同时,他还为李元昊制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多次击败宋朝的军队。
最著名的是好水川之战,张元为李元昊设计埋伏,引诱宋朝将领任福率军追击,最终在好水川将宋军包围,宋军全军覆没,任福战死。这场战役让宋朝损失惨重,也让西夏的声威大振。之后,张元又辅佐李元昊取得了定川寨之战的胜利,迫使宋朝与西夏议和,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
此外,张元还为李元昊制定了西夏的官制、礼制和文字,帮助西夏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制度,推动了西夏的发展。李元昊称帝后,张元被封为太师、尚书令,成为西夏的核心大臣。
李元昊与张元的合作,是“叛臣与枭雄”的组合。张元因为在宋朝怀才不遇而投奔李元昊,李元昊因为需要人才而重用张元,他们的合作虽然帮助西夏建立了霸权,却也让宋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国家得到重用,很可能会流向敌国,成为自己的威胁,这也提醒统治者要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十六、忽必烈与刘秉忠:蒙古帝王与汉家儒士,元朝统一的总设计师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能统一蒙古各部,灭亡南宋,建立元朝,推行汉化政策,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刘秉忠的辅佐。刘秉忠是个“复合型人才”,既是儒士,又是僧人,还懂天文、地理、历法、建筑,是忽必烈最信任的“总设计师”。
刘秉忠早年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后来得到忽必烈的赏识,被召入王府。忽必烈当时还是蒙古的藩王,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刘秉忠向他献上了“以儒治国”的理念,建议他重用汉家儒士,推行汉化政策,得到了忽必烈的采纳。
刘秉忠对忽必烈的第一个大贡献,是帮助他夺取蒙古汗位。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去世后,蒙古汗位空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刘秉忠为忽必烈出计,先在开平称帝,然后率军击败阿里不哥,最终成为蒙古大汗。
公元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建立元朝,忽必烈称帝,即元世祖。刘秉忠被封为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成为元朝的核心大臣。
刘秉忠还为元朝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汉家儒士;制定历法,编写《授时历》;规划修建元大都(今北京),成为元朝的都城。这些制度和举措,不仅帮助元朝统一了全国,还推动了蒙古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此外,刘秉忠还为忽必烈举荐了一大批汉家儒士,比如张文谦、郭守敬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元朝的重要官员,为元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忽必烈对刘秉忠的信任,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刘秉忠的建议,忽必烈几乎都会采纳。
忽必烈与刘秉忠的合作,是“蒙古帝王与汉家儒士”的完美典范。刘秉忠的汉化理念帮助忽必烈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制度,推动了元朝的发展;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让刘秉忠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民族之间的君臣搭档,只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相互的信任,同样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推动历史的进步。
十七、朱元璋与刘伯温:草根帝王与神算谋士,明朝开国的智慧担当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放牛娃、和尚一路逆袭成为帝王,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刘伯温的辅佐。刘伯温是个“神算型”谋士,擅长谋略和占卜,被后人誉为“明初第一谋士”,是朱元璋最信任的“智慧担当”。
刘伯温早年是元朝的官员,后来因为不满元朝的腐败统治,辞官归隐。朱元璋当时正在起义,听说刘伯温的才华后,多次派人邀请他出山。刘伯温见到朱元璋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分析天下大势,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后北伐中原”的战略规划。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的兵力比朱元璋强大,朱元璋一度处于劣势,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最终击败陈友谅,消灭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之后,朱元璋又按照刘伯温的计划,消灭了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称帝后,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刘伯温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建议朱元璋整顿吏治,打击腐败,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同时,刘伯温还擅长占卜和天文,曾多次为朱元璋预测吉凶,帮助朱元璋化解危机,因此被后人神化为“能掐会算”的谋士。
可惜的是,朱元璋称帝后,变得多疑猜忌,大肆诛杀功臣。刘伯温虽然功高盖世,却也遭到朱元璋的猜忌,最终被胡惟庸下毒害死。虽然刘伯温的结局悲惨,但他为明朝建立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被后人铭记。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合作,是“草根帝王与神算谋士”的经典组合。刘伯温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朱元璋从一个起义军首领变成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让刘伯温的才华得以施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席谋士的智慧虽然重要,但帝王的猜忌和残忍,也可能让君臣合作的结局变得悲惨。
![]()
十八、朱棣与姚广孝:篡位帝王与黑衣宰相,靖难之役的幕后推手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能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为明成祖,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姚广孝的辅佐。姚广孝是个和尚,法名道衍,却心怀天下,擅长谋略,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是朱棣最信任的“幕后推手”。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却不甘于青灯古佛为伴,他博览群书,精通儒、释、道三教,还擅长谋略和军事。朱元璋晚年,分封诸王,姚广孝被推荐给朱棣,成为朱棣的谋士。姚广孝见到朱棣后,说:“臣奉白帽著王。”意思是,我要给你戴上白帽子,“王”加“白”就是“皇”,暗示朱棣可以称帝。
朱棣当时虽然有野心,但不敢轻易表露,姚广孝则不断劝说他起兵谋反。朱允炆即位后,推行削藩政策,朱棣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姚广孝趁机劝说朱棣:“此时不起兵,更待何时?”并为朱棣制定了详细的“靖难之役”计划。
“靖难之役”爆发后,姚广孝留在北平,为朱棣坐镇后方,筹集粮草,招募士兵,同时为朱棣出谋划策。比如,朱棣率军攻打济南时,久攻不下,姚广孝建议他绕过济南,直取南京,最终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顺利攻破南京,夺取了皇位。
朱棣称帝后,任命姚广孝为太子少师,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姚广孝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保持和尚的身份,不娶妻,不蓄财,住在寺庙里,只在上朝时才穿上官服。他还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棣与姚广孝的合作,是“篡位帝王与黑衣宰相”的传奇组合。姚广孝的谋略让朱棣顺利夺取皇位,朱棣的信任让姚广孝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席谋士不一定非要身居高位、富贵荣华,像姚广孝这样“心怀天下、淡泊名利”的谋士,同样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
十九、皇太极与范文程:后金帝王与归降谋士,清朝崛起的战略家
皇太极是后金的第二位大汗,后来改国号为清,他能巩固后金的统治,击败明朝,为清朝入关奠定基础,背后离不开首席谋士范文程的辅佐。范文程是明朝的降臣,却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谋士,是清朝崛起的“战略家”。
范文程出身明朝官宦世家,祖父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范文程主动投奔努尔哈赤,成为后金的谋士。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即位,范文程成为他的核心谋士,因为范文程学识渊博,擅长谋略,皇太极对他非常信任,称他为“范先生”。
范文程对皇太极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他制定了“联蒙抗明”的战略。皇太极即位后,想要击败明朝,却面临着明朝和蒙古的双重压力。范文程建议皇太极与蒙古各部结盟,共同对抗明朝,同时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家儒士,安抚百姓,积累实力。
此外,范文程还为皇太极制定了一系列战术,帮助后金击败明朝的军队。比如,他建议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入关,攻打明朝的腹地,掠夺粮草和物资,削弱明朝的实力。这一战术多次取得成功,让明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改国号为“清”,称帝,即清太宗。范文程被封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参与朝政。他还建议皇太极建立科举制度,选拔汉家儒士,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推动清朝的汉化和发展。
皇太极去世后,范文程继续辅佐顺治帝,帮助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夺取了北京,建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范文程一生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三位君主,为清朝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皇太极与范文程的合作,是“异族帝王与归降谋士”的典范。范文程因为在明朝怀才不遇而投奔后金,皇太极因为需要人才而重用范文程,他们的合作不仅帮助清朝崛起,还推动了民族融合。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的流动是历史的必然,统治者只要能知人善任,无论人才来自哪里,都能为自己所用,成就霸业。
![]()
二十、结语:君臣同心,其利断金,成就霸业的终极密码
回顾这19对君臣搭档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他们虽然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结局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互信任、相互成就。君主需要谋士的智慧和才华,为自己指明方向、解决难题;谋士需要君主的信任和平台,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实现抱负。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智慧:
第一,识人善任是帝王的核心能力。刘邦识张良、刘备识诸葛亮、李世民识房玄龄,这些帝王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关键在于他们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平台。
第二,忠诚与智慧是谋士的立身之本。张良的智慧、诸葛亮的忠诚、刘秉忠的全能,这些谋士之所以能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关键在于他们既有超凡的智慧,又有绝对的忠诚,能为君主尽心尽力,排忧解难。
第三,价值观一致是合作的基础。刘秀与邓禹、忽必烈与刘秉忠,他们的合作之所以长久,关键在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曹操与荀彧、尔朱荣与元天穆,他们的合作之所以破裂,关键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存在根本分歧。
第四,进退有度是君臣相处的艺术。张良功成身退、姚广孝淡泊名利,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得以善终;而刘伯温、高颎,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却不懂得进退,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19对君臣搭档,19段传奇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在任何时代,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团队合作,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像这些君臣搭档一样,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目标一致、进退有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君臣搭档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搭档”,相互成就,共创辉煌。
全文完!文中资料来源于网络,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出,感谢你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