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村字号”的魅力在于坚守本真

0
分享至


资料图片(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近年来,从“村BA”“村超”,到“村晚”“村厨”,一系列带着泥土气息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期发布的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

“村字号”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究其原因,在于坚守乡土本真。这份本真,是其最珍贵的底色,体现为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自信表达。“村BA”的赛场上,苗族银饰与篮球运动交相辉映;各地“村舞”中,农耕动作被艺术化地融入舞蹈编排;“村厨”大赛上,乡土美食香气四溢。这些元素并非生硬嫁接,而是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情感记忆中自然生长而来。正因其根植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才拥有了不可替代性。

最美不过家乡。在形式多样的“村字号”活动中,农民不再是台下的“看客”,而是台上的“主角”。这种广泛而深入的参与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正如有村民感叹,“这些活动不是‘表演’,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村字号”活动直接让农民站到了“C位”,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4年,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七成。当农民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村字号”便获得了持续生长的沃土。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截至去年底,浙江安吉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带动富民产业1.21亿元。“村字号”不仅营造了崭新的消费体验,更培育出新兴消费业态,日益成为农村的“致富担当”与“文化传承担当”,为农村发展打开了全新格局。

坚守本真,并非固步自封、拒绝发展。相反,它要求在顺应时代潮流、运用现代科技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始终守好乡村文化的根脉。这就需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近年来,一些因“村字号”走红的乡村,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挑战。如何防止“千村一面”,推动“村字号”从一时的“爆火”走向“长红”?这需要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之路,将流量转化为体验,最终沉淀为品牌价值,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农民最懂家乡的需求,也最有干事的热情,给他们搭好舞台、建好机制,就能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未来,期待更多乡村能打好文体活动这张牌,让更多农民站稳“C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0867文章数 4741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