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是民族的根脉,每一件流失的国宝,都在等着回家的路。” 说出这句话时,华夏惠民慈善基金会会长李斌刚满三十岁。利落的短发衬着明亮的眼眸,衬衫袖口总卷到小臂,走路时脚步轻快却沉稳,这位年轻的基金会掌舵人,正用炽热的初心,在文物保护与慈善事业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李斌的执着,在文物追索圈是出了名的 “轴劲”。五年前,刚接手基金会不久的他,偶然得知一批民国时期的书画流失海外,当即拍板启动追索工作。那时,团队成员大多比他年长,有人劝他 “慢慢来,年轻人别太急”,可他偏不信这个邪 —— 没有国际合作渠道,就熬夜查资料、托朋友搭线,逐字逐句啃完厚厚的国际文物法;证据链不完整,就带着年轻团队跑遍国内档案馆,翻找几十年前的文献记录,常常在库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啃几口饭团,渴了喝瓶装水,眼里却始终闪着光。有一次,为说服海外藏家,他连着一周每天凌晨起床,跨时差与对方视频沟通,用年轻人特有的真诚与活力,讲书画里的家国故事,最终打动对方无偿捐赠。“年轻就是资本,多跑几趟、多试几次,总能让国宝回家。”这份不服输的冲劲,让他在短短几年里,推动五批流失文物重返故土。
![]()
![]()
![]()
在文物保护上,李斌的热情与细致也是格外打动人。去年夏天,得知偏远山村的古祠堂面临坍塌,他带着团队驱车八小时赶到,刚下车就扎进祠堂查看情况。屋顶的瓦片随时可能掉落,他却不顾劝阻爬上木梯,仔细记录梁柱的受损程度,汗水浸透了 T 恤,手臂被木刺划出小口子也毫不在意。面对担心生计、不愿配合修缮的村民,他拉着年轻人聊传统文化,用手机展示修复后的古建案例,还提议培训村民成为文物保护员,既能守护家园又能增加收入。在他的推动下,基金会的 “文脉守护计划” 吸引了不少年轻志愿者,大家跟着他一起走村串户,用青春力量守护古老文脉。
![]()
![]()
慈善路上,李斌总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把文物展览的收入拿出来,在贫困地区建 “文物主题希望小学”,亲自设计科普课程,带着 3D 打印的文物模型给孩子们上课,手把手教他们画青铜器纹样。去年冬天,他去山区学校考察,看到孩子们在冷教室里上课,当即联系企业捐赠取暖设备,还发起 “暖冬读书计划”,为孩子们募集文物科普绘本。“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有温度的历史,保护文物、传递爱心,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
![]()
如今,李斌依然带着团队奔波在一线,从海外博物馆到深山古村落,从希望小学到慈善现场,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这位年轻的会长,用赤子之心守护文脉,用青春大爱温暖人间,在文化传承与慈善事业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年轻人的担当与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