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浩荡,绵延700多公里,穿过历史悠久的英雄城南昌,在这里注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赣江与鄱阳湖二者激荡交融形成南矶湿地,涵养了南昌“一江十河串百湖”“一城香樟半城湖”的生态禀赋,构建了“一湖三脉,两屏多廊,蓝绿交织,人鸟共生”的生态格局。
每当黎明破晓,赣江江面的晨雾随风飘散。晨雾如玉带缠绕西山梅岭半山腰,蟠龙峰顶、梅岭天街,一批批市民游客享受着“天然氧吧”,近赏林木苍翠欲滴、五彩斑斓,远观日出月落、都市繁华;晨雾似轻纱拂过南矶湿地芦苇丛,矶山岛上、碟形湖畔,一群群候鸟振翅高飞,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精致森林,大美湿地,南昌如同诗意栖息的人间仙境。
做足三篇文章
守护“绿水青山”,厚植“幸福底色”。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载春去秋来,初心不改。南昌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聚焦扩绿、护绿、兴绿,持续做足“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全市宝贵的绿水青山资源三篇文章,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取得一项又一项成果,一曲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乐在这里奏响——2015年,南昌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2022年,南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连续多年在此举办……这一次次“生态加冕”,是对南昌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让“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城市品牌更加响亮。
近年来,南昌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林长组织体系,1728名林长分片包干,493名专职护林员网格化巡护,构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生态保护新格局。“每片森林都有了监护人,每棵树木都有了责任人。”南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林长制实施带来的深刻变革。
挥锄、刨坑、栽树……每年春节后,南昌处处是植绿护绿的忙碌景象。2024年,南昌扎实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4.6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2.32万亩、退化林修复2.05万亩。
全方位守护绿色生态安全。2024年,全市护林员和无人机巡护时长达41万小时、巡护总长达142.7万公里、巡护总面积达99.69万亩。扎实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控,2024年清理死亡松树20.46万株,完成打孔注药15.15万瓶,保护松树6.73万余株,累计拔除疫点乡镇9个。
绿色成果日益凸显。2024年南昌森林覆盖率达21.27%,林地面积215.78万亩,其中65.27万亩被列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比例达30.25%。这片被精心呵护的绿色,成为南昌最坚实的生态本底。
筑牢生态屏障
南昌缘水而兴、湿地丰饶。如何保护好南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综合治理,推进污水系统整治,紧盯重点河湖治理,巩固拓展前湖水系治理成效,持续推进乌沙河水系整治销号,统筹抓好幸福渠、桃花河水质提升工作,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构建互联互通的水系格局,筑牢“一山一江十河百湖”生态屏障。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采运砂行为、清理关闭非法砂场……水环境得到改善,水质量大幅提升,水循环持续畅通,水生态进一步修复,水安全有了保障。
水是湿地之魂。水环境改善、水质量提升,有效支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南昌构建起多层次的湿地保护体系,拥有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瑶湖、青山湖、青岚湖、军山湖4处省级重要湿地,进贤县磨盘洲、进贤县青岚湖、南昌县澄碧湖、安义县北潦河、南昌高新区瑶湖5处省级湿地公园,以及南昌县三湖县级自然保护区。
走进艾溪湖湿地公园,湖面波光潋滟,绿意盎然,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艾溪湖湿地公园的蝶变是南昌城市湿地治理的典范。通过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工程,整治沿线“散乱污”企业,清退养殖场。经过6年系统治理,8条污染河道全部达标,昔日的“黑水体”变成水清岸绿的生态乐园。
在鱼尾洲湿地公园,葱茏的树木与水系、水植、游步道相映成趣,如同水上的“漂浮森林”,吸引游客观赏游玩。这里原本是四分五裂的荒芜鱼塘和粉煤灰废弃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手段,净化地表雨水径流,使之成为“天然雨水调蓄池”。鱼尾洲湿地公园凭借其独特的景观设计和环境领导力,斩获国际建筑大奖AZ Awards2022年度景观设计与环境领导力两项大奖,成为国际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南昌立足湿地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依托艾溪湖、象湖、九龙湖等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设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水体、湿地公园,形成了‘以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湿地公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候鸟栖息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南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共享生态福利
在红谷滩区和新建区交界处,乌沙河蜿蜒流淌,岸边的马兰圩湿地公园里,向日葵、波斯菊等鲜花迎风绽放,这里曾是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通过打造以“花海”为主题的市民休闲公园,昔日的“城市龙须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沿赣江南大道一路向南,马咀山、夹河湿地、江畔大草原风光优美,马咀山生态公园在保留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游玩体验,让绿廊漫步、草场露营、滨江戏水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在城市北部,通过对鱼目山周边区域开展环境整治、生态修复,这里成了满足市民休闲生活的打卡胜地,既可登山远眺,又能纵情江河湖、行走绿道间,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鹭鸟翻飞……南昌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
“生态好不好,候鸟说了算。”这句在南昌生态保护工作者中流传的话语,道出了湿地保护的真谛。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南昌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约12.6万公顷,湿地率达 17.5%。这里湿地土壤肥沃、草木丰饶,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每年为全球数十万只水鸟、7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98%的白鹤提供越冬栖息地。
南矶湿地的监测数据见证着生态改善的轨迹。2025年春季,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北迁候鸟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其中白鹤种群数量达3000余只。“我们建立了24小时监测哨卡,利用智慧监测手段掌握候鸟动态,确保它们安全迁徙。”该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技防+人防”的保护模式,让南矶湿地成为候鸟的平安驿站。
在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成群的白鹤、天鹅等候鸟或低飞盘旋,或觅食嬉戏,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在这里,相关部门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为白鹤等珍稀候鸟提供了一个具有食物补给的补充栖息地,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生态教育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南昌充分利用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为长久留住各类候鸟,我市加大规划布局力度,打造湿地科普馆,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在艾溪嘻街推出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打卡”活动,举办观鸟季特色活动、生态产品赋能展示会,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传递“湿地服务于人”理念,营造了浓厚的湿地与候鸟保护氛围。在新建区岭背林场开设的“森林课堂”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生长规律。这些浸润式的生态教育,让“爱绿、护绿、享绿”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推动“生态+”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是让人民共享自然之惠、绿色之福。南昌在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的同时,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驱动,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推动“生态+文旅”发展,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尝尝我们种的山香圆茶,清热解毒效果特别好。”在安义县新民乡的山林间,江西谦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种植的山香圆,已成为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金叶子”。这些叶子经过深加工后身价倍增——鲜叶每公斤30元,做成牙膏、湿巾等产品后价格翻番。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到2024年底,我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97亿元,其中油茶产业总产值超12亿元,创历史新高。我们按照特色引领、突出重点、科技支撑、打造名品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初步构建起以中药材为主导、特色种养和景观利用相互促进的林下经济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南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节假日每天接待五六十桌客人,年收入有望过百万元。”在怪石岭生态公园旁开土菜馆的村民李海波,分享着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这座由荒山改造而成的景区,去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收入突破50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每人年均增收2万余元。
在湾里管理局,随着蟠龙峰景区、梅岭云端景区索道等“生态+文旅”项目建成,登山赏景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在鄱阳湖堤顶公路、赣江堤顶公路沿线,人们走走停停,欣赏沿途的风景;在象湖湿地,豫章书院、豫章桥等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气汇聚……这些项目的投用,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业态的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老百姓在保护中受益,在受益中参与保护。
江流天地外,绿意满苍穹。今日的南昌,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全力做足“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南昌宝贵的绿水青山资源三篇文章,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进一步擦亮,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